端午情韵:屈原与粽子的千年羁绊
作者•夏明智
小时候,每至阴历五月初五,那便是我满心期待的端午节。天还未亮,父母便早早起身,厨房里便飘出大蒜头、鸡蛋与红枣煮熟的香气。我一睁眼,母亲便拿着雄黄酒,在我的耳朵、额头轻轻抹上,那股刺鼻又带着独特草药味的气息瞬间钻进鼻腔,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却还是满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美味粽子。
随着年龄渐长,父亲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自那时起,“屈原”这个名字,便在我心中种下了敬畏的种子。稍大一些,父亲找来屈原的《离骚》,其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这些句子,虽当时我似懂非懂,尤其每句结尾那“兮”字,更觉新奇。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却深深印在我心里。参加工作后,我还把它当作座右铭,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为此还遭同事讥讽“装逼”。不过那时,我自诩“文艺青年”,倒也不甚在意。
后来,随着知识面的扩大,我对粽子的起源有了新的认知。在乙巳蛇年端午节来临之际,以作此赋记之。
端午情韵赋
五月五日,端阳佳节,古称重午,亦唤五月。此时节,天气渐热,五毒滋生,民间习俗,求安禳灾。玉粽袭香,千舸竞渡,艾叶黄酒,驱邪避凶。孩童佩彩绳,娇妇撷芳景,皆寓吉祥安康,欢庆之意。
端午之源,本为祛病防疫,后因屈原殉国,遂成祭奠之节。屈原精神,融入民族血脉,爱国情怀,千古传承。龙舟竞渡,粽子飘香,皆与屈原相连,实则早于屈原之时,粽子与端午已存。屈原之名,嵌于节日,文化核心,源于生命热爱与爱国意识。屈原在《离骚》中展现出的高洁品质、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正是其精神内涵所在。
南北粽子,口味各异,北方甜口,南方咸香。地域环境,影响馅料,北方枣粽,南方虾米,皆显地方特色。粽子承载故乡思念,传统节日热爱,千年文化传承。
端午佳节,品味着软糯香甜的粽子,感受着屈原那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精神,我们定当肩负起传承文化遗产的重任,让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千秋万代,永续辉煌!
【夏明智简介】
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作家网》认证诗人,笔名郧西人。1963年生于湖北郧西老北街,现居武汉。系清风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中国《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
长期深耕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安徽诗歌》《当代文学》《帝乡文学》《三江文学·古诗词刊》《北京头条》《经典文学社》《远阳文学》《紫色文学》《阜颖文学社》《清风世界文学》《诗词文化长廊》等数十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并入选《中外诗人》个人作品专辑。 二0二五年“辽河源杯”诗词大赛荣获二等奖, 第五届“盛世华诞•献礼袓国”锦绣华章文学奖荣获三等奖等荣誉。
其二十一首诗词先后被"中国文化进万家书画艺术中心"及"中国集邮宣传中心网"收录,由中国邮政权威发行,以诗墨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