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志刚题
皮志刚
1960年出生,自幼酷爱丹青绘事,早年受启蒙恩师赵树松先生指教,后又师从孙克纲先生、孙其峰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美协理事,天津政协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天津民革画院理事。
皮志刚先生对于丹青之事十分热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绘画,从不懈怠,在技法上力求精益求精。中国画有清心静气之效,古人常以“洗砚池头”来展现画家的翰墨生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皮志刚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日日勉励,日日勤奋,苦心造诣的艺术家。
其作品独具个人风貌,气势磅礴、大气恢弘,多表现燕山山脉一带风光景色,作品率真自然不矫作,同时,其作品笔墨苍劲却不粗糙,让人既能远观看到山川湖海、云雾缭绕之气势,又能近赏小桥流水、舳舻千里之闲趣。其作品还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皮志刚先生用艺术的语言反映着时代的变化,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通过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观察,将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融入到山水画创作之中,使得其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代表作品有《大山的呼唤》《千峰万仞燕山图》《江山万里图》《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等。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中国司法部、天津司法局、天津监狱局举办的美展均获奖项,多幅作品被有关部门及收藏家收藏。
皮志刚:山水入怀.笔耕不辍
“津派国画”是中国一个极具地域特点的现当代画派。通过六代画家不懈努力,“津派国画”形成稳定的艺术特征 ,具有深厚的传统性、广泛的包容性、鲜明的地域性、画格的多样性、淳朴的风土性、稳健的开放性和适时的流变性,体现了庙堂之外亲近群众、亲近自然的特点。皮志刚先生就是津派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皮志刚,1960年生人。人云:丹青文字有师承。皮志刚山水画的成就离不开个人天赋及后天勤奋,当然也离不开名师教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师山水画家赵树松先生研习山水画(赵树松先生是李可染学生)。赵先生出身学院派,其系统教学理念为皮志刚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拜师于画坛名宿孙克纲先生,对山水画的领悟更上一层楼,可谓是有如鹈鹕灌,坐受清凉乐。皮志刚受业于孙克纲门下近三十载,孙克纲辞世后,经孙越先生居中作美,引荐复拜孙其峰老前辈为师,成为画坛佳话。
皮志刚的绘画作品在构图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其作品常常能营造出宏大且深邃的山水意境。他善于画大画,景观大气,山脉绵延,选景常选燕山一脉风光。他还善于通过巧妙的布局,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穿梭游走,仿佛身临其境般领略山水的万千气象,有“卧游”之感。在他的画中,时常有危峰耸立,如一条游龙盘旋而上;又常常有群山环抱,如将军排兵布阵之沙盘。论者常常赞赏其画气韵、气势之雄伟奇特以及变幻流动的线条和浓淡墨迹。
皮志刚还擅长运用浓淡干湿的对比来营造山石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构图时,他往往先用大笔饱蘸淡墨,挥毫之间就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山脉走向、河流瀑布、树木房屋、亭台轩榭的位置也有了定数。浓墨处往往是山峰的暗处、树木的浓荫,显得厚重深沉,神秘而深邃;淡墨则用于表现山石明处和远山等,这样的画法就是泼墨法,等墨色半干未干之际,用干笔浓墨皴擦勾勒出山石的结构和纹理。通过墨色的巧妙变化,浓墨淡墨的碰撞融合,山水在他的笔下具有了真实可感的空间感和质感,而不再是平面的景象,远近与阴阳都有了体现。
皮志刚先生的大景山水十分有特点,尺幅大、心境大,山水大开大合,这不仅要求画家既要有纯熟的画面掌控和处理能力,能够合理分布好聚散、疏密、高低、起伏等,更要求画家要有宽广豁达的心境,而皮志刚先生则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所以,他的作品中才能体现大景大情。其所绘制的《江山万里图》大幅巨制,山川有纵横挺拔之气,布局张弛有度,团簇紧凑的群山与贯通层叠的云气相互映衬,浑然天成,彰显着自然山川景观的百态雄姿,向人们展示着包容万千的宇宙大象,此种大景大情正是画家苦心造诣数十载,踏遍山河,师承名家,才得以了然于胸,挥毫处得心应手、尽显大家风范。
都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要能体现时代风貌的。皮志刚先生在传承优秀传统山水画的技艺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山水画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元素,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使所作的山水画都具有了时代意义。其所绘制的为了展现“京津冀”一体化的作品《千峰万仞燕山图》格局宏大、气势磅礴、笔墨苍润,颇有“黑宾虹”之遗风。整幅作品处处彰显着燕山山脉压倒性的气势,峰峦拱秀、山势陡峻,云雾缭绕绵绵不绝。这幅作品不仅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有极高的时代意义,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道阻且长,新任务不断,新挑战也不断,这就好似画中的层峦叠翠,既表现了燕山山脉当今的风光,也意味着我们在翻越崇山峻岭,不断攀登高峰、爬坡过坎,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成效迈进的精神。
相信在未来,皮志刚先生一定可以创作出来更多能够展现民族复兴宏大气象的精品佳作,更多的去描绘新时代的绿水青山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激情飞扬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