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与诗人节(二首)
文/师永龙
诗人节
汾河连着黄河,黄河连着大海
河边人,深信龙守护着大地
也相信水里泅着灵魂,深处修行
龙舟明辨色空,楚辞从零归咎
是这水,让人不再畏惧死亡
凝聚愿力,如同圣贤在心中长生
寂寞在水流中宁静,肉身成钢
凡铁趋之若鹜,野钓食牙慧
水中鱼,贪婪地用诗香装裱鳞片
落水声将尘世的泡沫堆成雪山
再无法蒙上你眼,诗心清冽
化身分镜,所有黑夜都将被照亮
粽子
前世有一片芦苇荡,今生成了国道
掩护着岁月,也模糊我的远方
无可怂议,你的名字还叫雨叶
红枣在糯米里藏好,湿漉漉的梦
黑狗唅了半个馒头,雨中寻你
牙齿在眉头上,寻一片宽阔的肩膀
包袱是幸福的时辰,翅膀悄悄画结
艾草编织成晴天花环的样子
揪心的痛,却被绑缚成了祭品
简介:
师永龙,笔名:老师子龙,80后散修诗写。执诗心:情采万物生诗子,博文诸法弘正气。
传统意象的现代解构与精神困境的诗性突围——师永龙《被粽子吃掉的诗人节》的文本解析及当代诗坛语境对照
一、写作流派:在新古典主义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游弋
师永龙的诗作呈现出新古典主义诗学的显著特征,以"汾河—黄河—大海"的地理谱系、"龙舟""楚辞""艾草"等传统符号构建文化坐标系,同时植入"国道""野钓""泡沫堆成雪山"等现代性意象,形成古典符码与现代经验的对冲。这种创作路径接近陈先发"以古喻今"的"文化诗学"脉络(如《九章》对楚辞传统的当代转译),但更侧重传统节日的符号解构——将端午节从历史叙事中剥离,置于消费主义("被粽子吃掉"的隐喻)与精神失落的现代性困境中重新称量。
相较之下,当代诗坛存在两股主流倾向:
1. 口语诗的日常解构(如韩东、伊沙):以碎片化、反崇高的语言消解传统神圣性,而师诗保留了对"诗心""圣贤"的精神守望,拒绝彻底扁平化;
2. 地域诗学的文化寻根(如雷平阳对云南高原的书写):师诗的"河流—龙"意象虽具地域象征(黄河文明),但更侧重文明共性层面的精神叩问,接近欧阳江河"大诗"概念中对历史纵深的介入。
二、语言风格:象征系统的精密编织与张力修辞
诗作语言呈现**"冷硬意象"与"温热隐喻"的辩证**:
- 冷硬意象:"肉身成钢""凡铁趋之若鹜""牙齿在眉头上"等表述,以金属质感的词汇切割现实,形成工业文明对肉体与精神的异化隐喻;
- 温热隐喻:"诗心清冽""湿漉漉的梦""晴天花环"等意象,保留着对诗意精神的温情想象。
这种语言张力接近海子"麦地—钢铁"的二元书写,但更具智性色彩,如"龙舟明辨色空,楚辞从零归咎"将佛教哲思与楚辞传统并置,在"色空"(现象与本质)的思辨中重构死亡美学,赋予屈原子沉以现代存在主义的解读维度。
当代诗坛的语言实验中,师诗不同于杨炼《诺日朗》式的神话狂欢,亦非于坚《尚义街六号》的口语流白,而是选择意象的精密对位(如"水中鱼/贪婪地用诗香装裱鳞片"将功利者对诗意的消费具象化),在象征系统的自洽中完成批判,这与陈先发"刺猬型"写作的体系化特征遥相呼应。
三、诗学意义:传统节日的祛魅与精神原乡的重建
诗作的核心诗学价值在于对"诗人节"的符号祛魅:
- 第一层祛魅:消解节日的历史浪漫化,揭示其异化为"粽子"(物质消费)的现实,暗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符号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吞噬;
- 第二层重构:以"诗心清冽/化身分镜,所有黑夜都将被照亮"重建精神祭坛,将诗人节转化为对抗"泡沫化生存"的永恒性仪式。
这种"解构—重构"的诗学路径,与张枣《镜中》通过古典意象重构现代抒情传统的努力形成互文,但更具现实介入性,可视为对当代诗坛"文化快餐化"倾向的抵抗。
当代诗坛的"传统现代性"书写中,师诗的独特性在于拒绝将传统符号作为装饰性元素(如部分"新古典主义"诗作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芦苇荡—国道""艾草—祭品"等意象的时空折叠,使传统成为照见现代精神困境的棱镜,这与郑愁予近年诗作对楚辞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形成对话。
四、思想深度:在物质化生存中打捞精神舍利
诗作的思想内核聚焦于现代性语境下的精神失重:
- 现象批判:"野钓食牙慧""贪婪地用诗香装裱鳞片"直指消费社会中诗意的工具化、精神的功利化;
- 终极追问:"水里泅着灵魂,深处修行""肉身成钢"探讨灵肉关系,在"修行—成钢"的辩证中,既承认肉体在物质世界的淬炼("成钢"的生存必需),又坚守灵魂在"水流中宁静"的超越性可能。
这种二元张力的处理,比海子"物质是水,灵魂是火"的对立更具现代性智慧,接近王家新《回答》中对"在钢筋水泥中种植橡树"的可能性探寻。
与当代诗坛相比,师诗的思想深度在于避免陷入简单的"传统/现代"二元对立,而是以"粽子吃掉诗人节"的荒诞意象,揭示传统本身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自我异化——当"艾草编织成晴天花环"时,传统已沦为"绑缚祭品"的装饰,这种对传统内部现代性病灶的剖析,比许多怀旧式写作更具思想锐度。
五、当代诗坛坐标系中的定位与启示
师永龙的创作在当代诗坛构成一种**"温和的抵抗"**:
- 对口语诗的反拨:拒绝语言平面化,以象征体系维持诗歌的精神重量;
- 对文化诗学的补充:在陈先发的历史深渊、雷平阳的地理志书写之外,开辟"节日诗学"的新维度;
- 潜在挑战:需警惕传统意象的过度征用可能导致的审美疲劳,如"龙""水"等母题若缺乏个人化解码,易滑入文化套话。
当下诗坛正经历"后朦胧"时代的多元裂变,师诗的价值在于证明:传统符号并非现代性的对立物,而是可供开采的精神富矿,关键在于以现代性的诗学语法重新激活其密码。这种创作路径,为当代诗歌在技术主义与口水化的夹缝中,提供了一条"带着枷锁跳舞"的可能路径——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中,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粽绳,既捆绑住文化的根脉,又留出通向未来的解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