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夕》
文/朱春水
时到端午觉粽香,
箬叶裹米祭忠良;
有心报国空遗恨,
屈原魂归汨罗江。
岁岁年年今日里,
世人缅怀作文章;
再读前贤诸多诗,
未曾落笔心先伤。
——2025年05月28日(五月初二)端午前夕随笔
粽香里的千年悲叹——评朱春水《端午前夕》
朱春水的《端午前夕》以凝练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在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时空坐标上,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精神桥梁,将屈原的忠魂与当代人的缅怀之情熔铸于八句诗行之中,展现出传统节日文化厚重的精神内核与动人的情感力量。
诗的开篇“时到端午觉粽香,箬叶裹米祭忠良”直入主题,以嗅觉意象“粽香”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端午氛围。“箬叶裹米”的细节描写质朴而生动,既点明端午食俗,又自然引出祭祀对象“忠良”,为全诗奠定缅怀基调。“有心报国空遗恨,屈原魂归汨罗江”二句,凝练地概括了屈原的悲剧命运。“有心报国”与“空遗恨”形成强烈反差,道出屈原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哀,饱含诗人深切的惋惜之情,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屈原投江那悲壮的一幕。
诗歌下阕“岁岁年年今日里,世人缅怀作文章”,将时间维度拉长,指出端午缅怀屈原已成为世世代代的传统。“岁岁年年”的重复,强化了时间的延续性,凸显这一文化传承的悠久与稳固。“再读前贤诸多诗,未曾落笔心先伤”结尾两句,由写众人的缅怀过渡到自身感受。诗人沉浸于屈原诗篇之中,尚未动笔创作,内心已被触动感伤,进一步深化了对屈原的崇敬与同情,余韵悠长,让读者也沉浸在这种深沉的情感之中。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却不失韵味。通过白描手法,如“粽香”“箬叶裹米”等场景的呈现,勾勒出端午节日的典型画面;同时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空遗恨”“心先伤”等词句,直接表达情感,真挚而动人。全诗围绕端午与屈原展开,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从节日景象到历史人物,再到当代缅怀,最后落脚于个人情感,层层递进,将对屈原的追思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朱春水的《端午前夕》既是对端午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动书写,也是对屈原精神的深情致敬,在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情感,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传统、对忠良精神的深刻思考与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