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书香,那些书色
对于书的描述,有段精彩话的语:“字是书的花,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花,花都是作者的灵魂,书却是作者的心事,花开在心事之上,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香味便挥之不去,如果是赖书,香味会有一些,但架不住时间的煎熬。”
由此可见,好书连同文字,都是有色、有香、有味的。
随便翻开《诗经》的一页,如品一杯香茗。其中的悠长与醇厚,蕴含在古色古香的词句里,一如清风拂面,惬意舒服;或如微凉的雨,沁人心脾。那绿的卷耳,红的桃花,如展开的一长卷画廊,一朵挨一朵、一片连一片地蔓延着并盛开着。而“桑者闲闲”“鹿鸣呦呦”的优美自然生态,更引起现代人的无限想象和向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率真,在《诗经》里比比皆是。那滋味,诚如清代李慈铭“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妙不可言。
林庚先生说:“唐人的生活,是以少年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这与钱钟书先生“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异曲同工。唐诗就像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少年,用青春、自信、乐观和进取,燎原在大漠、田园、山川、仕途上,拥簇成一个绚烂的盛世的百花园。写落花,没有一丝一毫的伤感,而是“花落知多少”的少年般的单纯与天真;写边关,没有了苦寒,有的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写送别,没有“儿女共沾巾”的悲戚,有的只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慷慨。用一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来形容唐诗的妙曼再恰当不过了。这也就不难理解闻一多先生何以会在唐诗面前如孩童般欢呼雀跃,何以把唐诗称作“诗唐”了!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茶饮爱好者把品茶的第一口称之为“润喉”,把第二口称之为“留香”,把第三口称之为“随意”。品书香、书色、书味,亦需要品茶一般的功夫,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茶一定要用热水烫过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样,你一辈子很平顺,味道也不会出来,一定经过三起三落,然后起的时候像万里飘蓬,才有味道出来。”
在有些文字里,时光已去千年,“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却成为后人月夜怀古的长调或短叹;在有些文字里,曲径通幽,竹林筛影,能剪裁出一幅幅唐诗宋词的古韵,或是小桥流水是月下的一声笛音轻唱,或是乱石穿空是向晚的军号鼙鼓。有些文字,“水是眼波横”,文质彬彬,有一种温润;有些文字,“咆哮万里触龙门”,雷霆万钧,有一种野性。有些文字如酒,那浓郁的醇香,飘散在阴雨的黄昏,飘散在清凉的月夜,飘散在江边的危楼,飘散在暮春的落红之中;有些文字似河,无论是风花雪月,羁旅闲愁,还是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带着诗人的体温和表情,潺潺流淌在一条用情感开凿的奔流不息的的河流上。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就是这些雕镂生活的文字,打碎了时光,揉进了悲和喜,笑和泪,声和色。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其独特的色、香、味。借用著名导演王家卫的话说,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哪怕只是一朵花,一滴水,一声鸟鸣,一棵小草,一方沃土……有时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欲罢不能”的磁力;或有一片风雨洇润的宁静,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和珍惜,值得我们追着说一声“谢谢!”
“在袅袅的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得很。”不知谁这样说过。读书品味,何尝不是如此。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一书中说,“同一本书,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是呀,随着岁月的更迭和人事的变迁,自然而然就多了些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苏东坡在《赤壁赋》有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一种何等的从容与旷达!大自然的每一种语言,在此时都变成了对生命“色、声、味、触”的感知,用纪伯伦的话说:“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是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正如蒋勋在《品味四讲》中所诠释的那样:“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钱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画廊,不用去博物馆,不用去赶音乐会、赶表演。”这一切的视觉、听觉的美好与享受,均蕴含于书香中,均蕴含在这各美其美的文字中。
书香有味,文字不语。恰如在微信上读到的:“历时光,练自己,读书读物读时光。”
央视主持人董卿说:“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而那书香,那书色,一如哲人海德格尔所说,默会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筑造着个体的精神家园。
信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