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愚昧的认知
——《呼兰河传》读后感
陶玉山

《呼兰河传》是被鲁迅先生誉为“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有“民国四大才女”之称的萧红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透露着她的寂寥与凄楚。童年时的她,是一个聪颖任性又顽皮的孩子,像一个男孩子疯癫妄为。但是,她“早醒而忧郁的灵魂”是空虚的,是零落的。萧红在寂寞忧郁、苦闷怀旧的心绪中,写下了这部长篇小说。生活颠沛流离的她期盼能够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找回一点情感和精神上的慰藉和安宁。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老家东北呼兰河城的空间为背景,用散文诗般的碎片化叙事勾勒出小城的生存图景。她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东北小城的风俗画卷。这里的冬天格外冷,而童年总是难以忘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后半部分写了一些周边人的经历。小说的开头是简单的、平淡的、看似普通白描一样的文字,却是那样让人过目难忘。最直白的,最真实;越真实,越动人。这些文字包含着对故土的深切回望,也暗示着对封建愚昧的批判。开始阅读有一种轻松感,跟着萧红平缓冷静的文字进入到那个寒冬,进入到那个朔风呼啸的小城。在她的介绍引导下,熟悉那儿的风土人情,结识那些人。然而读着读着,越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地沉重压抑起来。因为你会发现,困苦闭塞了小城里的每个角落,在此生活的百姓贫瘠的不仅是生活,还有精神。“长大后会好吗?我发现自己也无法回答。”
这是一部小说,但语言风格是“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独特文体。”在萧红独特文体下,在舒缓自如的叙述中,我们跟着她来到了呼兰河,看到了呼兰河尽显悲凉萧瑟和那个年代人性的冷漠与愚昧。切实感受到触动人心的文字,底色大都悲凉。人们对路上的大泥坑津津乐道,却从来没有人想到去填平;12岁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活活虐待折磨而死;但凡有跳井上吊的,看热闹的人特别多;王寡妇的孩子溺亡,成了人们饭前茶后的谈资话题……讲到造纸房里饿死的孩子,她只用一句话冷冷带过:“因为他只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她将镜头对准了呼兰河阴郁的风景和乡民命运的故事。
这里的冬天真冷,但比天更冷的是人心。以四季轮回,民俗片段连缀成篇,以幼年自己的视角展开叙述,以平视姿态呈现乡民的麻木背后的生存逻辑。这里有慈爱温暖的祖父,但更多的是悲凉、麻木和冷漠的众生相。这普通的小城故事背后,是不忍直视的复杂人性。以孩子的视角写,加剧了小说的悲凉感;当纯真目光凝视苦难时,荒诞与惨苦却显得更加触目惊心,映照了社会的无情和人性的暗面。每一个细节都极具穿透力,将人物的矛盾情感与内心痛苦真实无余地呈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与压抑。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着刺骨的寒意。将古典诗意融入其中,开创了“抒情式”小说模式。茅盾先生对此大为赞赏,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用近乎冷酷的文笔揭示了“苦难困人一时,无知困人一世。”让人不由地感叹到:如果你没有穷过,就不知道穷人之间是如何互相伤害的;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愚昧的认知。人一生最硬的伤,不是遭遇大起大落,不是钱财散尽,也不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直无法改变的认知。无知而不自知,才是最可怕的。而人性最大的恶,就是把自己的认知当真理。
“一个人如果能感受到自己的痛,那证明你这个人还活着;一个人如果能感受到别人的痛,才算是个人。”阅读“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的这部小说,那种打动是从沉静的内里产生的;尤其是那种文字对人的感染简直不知怎么比喻形容。“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在书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返乡,怀念的是祖父略显荒凉的花园子,怀念的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和童年。读后让人心怀戚戚,不知何时已经泪眼婆娑……
呼兰河人麻木地活着。书中那些如诗如刃的文字,至今仍在叩击人心。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一座寂寞单调的小城,这样的寂寞单调让人发冷。既不喧闹,街道也少,只有两条街,一条从东往西,一条从南到北。最有名的就是全城的中心十字街,集中了各种小店。在这里,不需要特别宣传和叫卖,有需要的人们,自然会前来光顾。呼兰河的四季变化映衬着这座小城文化闭塞的一成不变。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愚昧、无知和麻木。呼兰河的人们从来就不回望过去的生活,也不展望未来的生活,他们就只顾当下,过着今天的一日三餐。他们承受着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酷热,春天的饥饿,也承受着秋天少得可怜的收成。他们承受着生的艰难,病的折磨,老的孤苦,死的无声无息……实在承受不住的,就被大自然收走了;承受得住的,也许下回就承受不住了。麻木,或许是他们向现实妥协而不自知的选择。自主意识好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书中没有多少故事,却处处有故事。书中最动人的篇章就是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刻。在萧红的记忆里,有一件让她每每想起来都感觉很快乐的事,那就是几乎每天下午,都会跟着祖父去后花园。这儿是九岁失去母亲的萧红的小天地,更是整部书中少有的充溢温馨温暖、让人神往的情节,甚至和整部书的基调有点不太吻合,由此显得尤为珍贵。美丽的后花园,处处是活的充满灵动的东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一句话,这儿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自由的。看到这段文字,仿佛听见萧红银铃般的笑声与祖父爽朗的笑声重合在一起在不大的后花园里回荡……每当读到祖父和后花园里这一节,心情就会随之明朗起来。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常常感到这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一篇超长的散文。书中没有主要人物,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一切都是那么顺手写来,那么穿透人心。萧红以含泪的微笑,以自己擅长的文笔回忆这寂寞的小城。这些故事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感。文字描述的是那么自然,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丝毫情感渲染,更没有分析议论评判。作者只负责讲述事实。她的文字里,没有娇柔造作,没有浓墨重彩,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描述,淡淡的诉说。萧红仿佛是戴着一副“冷色眼镜”看待这座小城。即使在这里也经常举办类似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戏等热闹活动,但萧红的文字却给这一切都抹上了荒凉的底色。文笔流畅又随意,极富感染力、穿透力。她的语言并不尖锐,但很痛刺人,总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遥远的相似感。萧红是一个描写场景的高手。在书中,她不时地会插入一些诗意的、富有情致的场景描写来打断叙事;她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刻画,让我们读者仿佛置身于呼兰河这座小城中,亲身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呼兰河小城的清晨总是在冰裂中苏醒。赶车夫的手掌皲裂成树皮,盛着豆腐的方木板冻在雪地里,卖馒头的箱子翻倒时,路过的灾民饿狼扑食一样疯抢……这座被冻僵了的东北小城,藏着所有成年人隐而不言的伤痛。“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冷就在他们身上。”“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呼兰河人的悲剧,并非源于天灾人祸。这座小城里的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活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他们用迷信解释苦难,用愚昧对抗变迁,最终困死在自己的认知牢笼里。
萧红写得很冷静,也很残酷。她笔下的街坊邻居,没有一个是“恶人”,但他们却一刀一刀地把别人生活中本该有的温情割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剩。最典型的就是小团圆媳妇被吊起来打。那些邻居不仅搬起板凳在一边围观,还边看边笑,就像欣赏一处好看的大戏。真正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苦日子,而是那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的伤害。
人越无知越固执。人不怕无知,怕的是对自己的无知浑然不知。加缪说:“人世间的大多数罪恶,都是源于无知。”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而当愚昧无知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善意也会沦为暴行的帮凶。人这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小城的乡民生活在荒芜闭塞的环境中,却热衷于谈论别人的不幸来获取优越感。他们被无意识的愚昧所支配,虽然自己过得不怎么样,却酷爱嘲笑和迫害比他们更差的人,并以此自慰。人们的精神匮乏远比物质匮乏更可怕。
“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比起小说,它更像是作者的自传。她仅仅活了31岁,短短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波折,满心伤痛却掩饰不了文字里透出来的才气灵气。在书中,情节线索被淡化,故事在看似不经意的结构安排中任意流动,整座呼兰河小城就这样在她的笔下流动起来。名家无闲笔。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却又丝丝串联。这里有追逐热闹的乡民,有神秘的迷信活动,有悲欢离合的人性展现。描写民俗过程中穿插了几段民谣,让作品活跃生动了许多,推动了情节发展……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实则是对人性本真的深刻挖掘。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我们把这些片段连缀起来,就会发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人性的图景逐渐清晰显现出来。不得不由衷感叹:能把故事埋在文字里的小说家才是高手。它以深沉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复杂而真挚的眷恋。
《呼兰河传》是原态的、放弃了非个人的理念,仅听凭于作者内心的创作。浓厚的思乡情结使得这部小说有了更加舒缓的节奏。从开阔无垠的土地到小镇上的风俗,从四季的变换到具体人物出现,始终贯穿着自如松弛的文风,由此充分展现出只能是属于萧红的写作特色。那些人物,如此鲜活;那些画面,如此真切。《呼兰河传》的价值,不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风土人情,而在于它通过这些人和事,折射出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愚昧无知也罢,自我救赎也好,书中的他们只是拼尽全力地生活着,悲泣与欢笑并存,苦难与幸福同行。
总有一些文字,如同一盏老茶,初尝平淡,细品回甘,越读越能咂摸出人生况味。这是我阅读《呼兰河传》的一点感受。萧红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考;她以独有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困境,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意义。这也是她的作品多年经久不衰,一直为人关注阅读的原因之一。
世界如此复杂,让诚实善良的人显得有点傻。“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萧红曾经如此感伤无奈地感叹,语气里透着一股让人打颤的冰冷,久久挥之不去。一个人的通透是经历换来的。全书总共七章,读完的一瞬间,不由地打了一个寒颤,内心的感受也是无比悲凉。读了《呼兰河传》,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条泥泞又美丽的呼兰河。发生在将近百年前呼兰河小城的故事,仿佛也在我们身边上演。无论命运怎么待你,生活总得还要继续。读懂了,就是人间清醒。撑不下去的时候,就读读《呼兰河传》吧……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