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的世界》中的觉醒之书说起
《平凡的世界》是由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于1988年5月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共三部六卷,一百多万字。小说以1975年﹣1985年间的中国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青年农民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同时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矛盾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如孙少安与田润叶、贺秀莲之间的婚姻纠葛,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无果之恋,再到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为人生前程而不断克服苦难的种种经历,歌颂了永无停息地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它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读过《平凡的世界》的人不会不被孙少平写给妹妹的信所感动,那封信是孙少平对妹妹的殷切希望,是对妹妹的人生道路指引,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曾让众多的人顿悟觉醒,它曾照亮了众多的人的命运之路,它曾让众多的人真正地改变了命运。
信中的觉醒:从平凡到伟大的转折
孙少平写给妹妹的信,是一封充满力量的觉醒之书。它不仅是对妹妹的鼓励,更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信中,孙少平坦言,他对妹妹的期望曾停留在“温暖的家庭、生儿育女、有吃有穿”的平凡生活,但妹妹的天资与觉悟让他意识到,人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正如信中所言:“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在迷茫中徘徊的年轻人。孙少平的觉醒,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他用一封信,点燃了妹妹的希望,也点燃了自己的未来。
苦难与崇高:生命的双重馈赠
孙少平在信中提到:“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苦难与崇高的辩证关系。苦难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通向崇高的阶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孙少平的觉醒,正是从苦难中汲取力量,从平凡中追求伟大。他告诉妹妹,不要怕苦难,因为苦难会让人变得坚韧,让人在磨砺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出身与超越:从农民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孙少平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他并未因此而自卑,反而从中汲取力量。他说:“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出身或许决定了我们的起点,但绝不能决定我们的终点。孙少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是土壤,而人生是种子。只要我们努力扎根,勇敢生长,就能超越出身,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收获我们的最美人生。
自强自立:面对世界的勇气
孙少平在信中反复强调“自强自立”,这是他对妹妹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鞭策。他说:“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这句话如同一声号角,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奋起。
自强自立,是一种面对世界的勇气,是一种不依赖他人的独立精神。孙少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他出身贫寒,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他身处困境,却始终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他的自强自立,不仅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妹妹的激励。
信中的启示:
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可以照亮命运之路
孙少平的信,是一封充满力量的信,也是一封充满智慧的信。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觉醒,在于超越,在于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它让我们明白,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苦难的逃避;出身并不决定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信中所说:“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无数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孙少平的信,不仅是对妹妹的鼓励,更是对无数普通人的激励。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普通人的世界都是平凡的世界,但也可以有伟大的梦想;它让我们明白,平凡的人生中,也可以有崇高的追求,在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奋斗中,把握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的位置,瞄准自己的方向,坚实自己的脚步,创造自己的辉煌。
2025.5.25于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