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诗经》中的“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一句,它写出了相遇之美。与优雅的文字相遇,亦当如此。
那些优雅的文字,或具恬淡的情怀,或有诗味的沉酣,或含繁华落尽后的高洁与深沉。读优雅的文字,宛如清风拂面,惬意舒服;或如微凉的雨,沁人心脾。她可以随时抚慰世俗名利侵扰的烦恼,可以在润物无声中涤荡烟尘浮华还你一颗澄净的心灵;也可以从磊落的胸襟和蓬勃的张力中体会到从容与淡定,还可以从疏柳淡月、闲听落花的字里行间中捕捉到人性和自然的光辉。
就是这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如尘世中的朵朵莲花,洋溢着芬芳,滋润着心灵,涵养着生命,并让我学会热爱生活,相信世间的温馨与美好;也让我学会了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情来应对生活,让自己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难怪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过往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优雅的文字虽然不是胭脂,却比胭脂多了更多的颜色,字里行间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清新淡雅的诗词,那些山水清明的美景,既有儿女的卿卿我我,也有大丈夫的怒发冲冠。
在优雅文字的中,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一文中写道:“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信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建两边河床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这与主持人杨澜所说的:“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日月如梭,岁月磨砺,容颜不可避免地终将老去,但内心却因浸润了优雅文字的芬芳,使我们依然知书达理,气质优雅,让我们与岁月一起成长,始终保持历久弥香的淡定与自信。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在获奖演讲时曾这样说:“真正的文学始于一个把自己和书关起来的人。”一部优秀的作品,一段优雅的文字,宛如一泓深邃的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层层涟漪。它记载着历史的邈远,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又装满了诗怀画意,侠骨柔情。它是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周身永远散发着经久不衰的光芒。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沉淀的过程,因为太浮躁的文字打动不了人,太浮躁的心情亦读不进书。只有在优雅的文字里,才能体悟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洁品质,“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无我”真境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傲岸不驯与畅快淋漓,才能用呼吸触摸到山川大地、空气阳光、红花绿草的皮肤,才能聆听到虫鸟的低唱那如同婴孩儿的蜜语,仿佛自己也敞开怀抱,去迎接从木叶的缝隙中漏出的和煦阳光,才能体味到大自然纯美的味道以及欣欣向荣、葳蕤茂密的繁荣景象。
优雅的文字,或如滔滔江河,奔涌着汩汩的才情巨浪;或如小桥流水,抚慰人的伤感,平息人的浮躁,寄托孤寂的心灵;或如碧波深潭中的一汪碧水,在浅唱低吟中让人体味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景致;或如一幅摇曳着古典风情的画作,在镜头的次第变换中极尽明净、澄澈、瑰丽的感官享受,宛若让人在凭临一幅流光溢彩的山水画卷。品味优雅的文字,拥有了“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或“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之感。
优雅的文字,它吸收了生活的养料破土而出,又贴近地面让自己成为生活的装饰。它或许只是“古道西风瘦马”,或许只是“莲叶何田田”,或许只是“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但它蕴涵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无声之美。这些优美的文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像盐融于水中一样,我们能从品味出咸味,却看不到盐。这些优雅的文字,代表着真,包含着善,闪耀着美,令人喜爱、钟情、欣悦。
闭了眼,一任如诗、如歌、如画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漫过心田,既香了一指光阴,亦醉了一方心灵。当我们厌倦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不妨躲进一段或几段优雅的文字里,在平平仄仄里找到坦诚,在抑扬顿挫中觅到率真,在清瘦孤独中体会温婉,在不期而遇中感受到缠绵。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品优雅文字,微笑向暖,浅笑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