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十七)
作者:张坚
敬爱的二姐姐
父母恩似海,姐弟情绵长。我敬爱的二姐张慧莲,1927年农历4月生于我们那个农家大户。那时正处苦难的民国时期,家境不济。父母子女多,你排行第三,大姐出嫁,大哥读书,是你知情达理,善良勤奋,很多事情能替母亲分担和分忧。祖父生性暴躁,常因一些家务和母亲发生口角,大发脾气,甚至打骂母亲。父亲是个大孝子,唯父命是从,不敢多言。这时,唯有二姐敢于出面,跪在祖父面前,痛苦流涕,替母亲给祖父下话,祖父动手时,你抱住祖父的大腿,拖在地上,绝不松手,祖父才慢慢气消平和了。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当你成年,婚嫁于康家店一颇有名望的大户之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但这个家庭和我们家同样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酷压榨和兵荒马乱的遭害,家境逐渐破落。在这个大家庭,你谨遵父母之训,尽守人妻之道,谨小慎微,孝敬公婆,夫妻相依,生儿育女,勤理家务,全心身奉献于这个家庭,堪称贤妻良母。
由于家境贫寒,分家时分得的家产寥寥无几,建不起房屋,就在人家空闲房屋借居多年。为了建设家庭,为了儿女,你和姐夫勤劳节俭,在生产队卖力劳动,一年四季,不分严寒酷暑,日日出勤,面向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用挣的劳动工分,分得队里的那点儿粮食和现金,艰难度日。那时,你白天参加集体劳动,夜晚点灯熬夜,纺线织布,又和姐夫养猪、养羊、养鸡,搞家庭副业。日积月累,终于有点积蓄,在生产队划分的新庄基里盖起了几间瓦房,总算有了自己的新家舍。我为二姐高兴。
你深深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要想使儿女成才,有个好的前程,就必须供养子女好好读书。在那食不裹肚的困难年代,你凭着一种遥望春花吐蕊,期待秋实挂枝的执着信念,和姐夫那怕累坏筋骨,滴尽血汗,自己吃粗,儿女吃细,都要全力以赴供儿女上学读书,并经常教导儿女要勤谨好学,不要偷懒,要做好人,不要沾染坏习。有劳就有得,有付出就有收获,四个儿女都很听话,刻苦学习,都是高中、中专毕业,大女和小女都在县植保站工作,二女任过幼儿教师。儿子聪明能干,在家是务果的能手,在外打工又是多面手,小家庭过的有滋有味的。
二姐孝敬父母,笃爱弟妹,你的慈爱之心为亲邻赞誉,你对公婆孝敬有加,侍奉如微,养老送终。三年困难时期,自己忍饥受饿,总要做点好吃的送给父母。父亲晚年卧病在床三年之久,你五天一躺七天一回,给父亲侍药奉食,经管起居,换洗衣被,坚持到底。母亲八十多岁,体弱多病,你曾多次拉架子车请到家中,尽心孝敬。我骨折住院,你年近七旬,放下家务,侍病十多天,使我万分感激。我爱二姐,二姐更爱我,我经常看望二姐,每次你总是殷勤招待,给我做一大碗葱花荷包蛋吃。在那困难年代,一碗荷包蛋就是招待客人最佳美肴。至今每每想起,那情在碗中,扑鼻香味,还是回味无穷。
二姐正直、仗义,热爱乡亲,善解人家危难。你的长嫂生下小儿,可怜产后身亡,丢下弱小婴儿,无人抚养。正在危难之时,是你大发慈悲之心,勇敢的抱回家中,当作自己的孩子,承担起抚育的义务。养羊喂奶、服食,跪在炕上挖屎擦尿,日夜操劳,把一个像水中捞出的婴儿,一尺五寸,长年累月,费尽心血,抓养成人,又供儿读书,接来送去,中学毕业,又为其娶妻生子,成就家业。你到六十多岁时。我的亲戚生下一子,遇到困难,又是你慷慨的为人分扰,承担起抚养的重担,含辛茹苦,又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抓养成活蹦乱跳的儿童,然后才由亲生父母接回他家。多年的养育,你和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亲情,临别时恋恋不舍,老泪盈眶。当发现一瓶热羊奶尚未给孩子饮用,姐夫含着眼泪骑上自行车追赶送去,后又多次去看孩子,久久不能忘怀,比自己亲生子女还疼爱。这就是人间的大爱无疆。
你贤良淑德,和妯娌四邻相处和睦,没有是非。村里谁家有事、有难事,你都乐于帮助。谁家孩子缺奶水,你舍去自家的羊奶,供给喂养。谁家的孩子来到家里,只要有点好吃喝,你就发给孩子吃。村里人都说你助人为乐,心肠好。
二姐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天资聪颖,心灵手巧,是绣花、做花馍、剪纸花的能手。你做花馍,样品繁多,常做献食,好看好吃;你绣的鸳鸯戏水,牡丹招蝶,使人看得入神;你剪的格子窗花丰富多彩,花、鸟、虫、鱼都生动活跃,非常好看。我结婚时的窗花就是你亲手精细剪作的,客人们看了都赞口不绝。你的这些手艺堪称“非遗”传承人之一。
二姐一生自强不息,勤苦奋斗,水里泥里,风里雪里,积劳成疾,耳朵发聋,风湿腿痛,行走困难,但还坚持劳作,直到不能行走,还挣扎着,爬在果园拔草。到后来多次骨折,久卧病床,坐上轮椅,从来没有叫苦喊痛,坚持和病魔抗争。你的坚强忍耐、高尚品德深深地打动和印染着儿女们的心灵,他们以孝报恩,寸草生春晖,给母亲千方百计的治疗保养,轮流侍奉,经管吃喝拉撒,精心护理,照顾得无微不至。儿女及女婿们的真诚孝敬加上自己的坚强意志、心态良善的支撑,才使你健康长寿。儿女及女婿们孝敬老人之举,成为十里八乡传诵的佳话,被城关镇评选为“尊老爱幼和谐家庭”,受到褒奖和表彰。
嵕山苍苍,泔水泱泱。二姐的懿德,山高水长。你的人生,在平凡中有着闪光之点。你是人世间最坚强的人,是最慈善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你饱尝了人世间的一切酸甜苦辣,经受着风霜酷寒的袭击,但却没有被困难和命运击倒,却如青松永立山岗。
敬爱的二姐,于2022年农历9月17日溘然离世,享年96岁,使我悲痛疾首,爱姐之情,难以忘怀。愿二姐驾鹤西游,永安天堂
作于2022年农历9月23日
二姐善做荷包蛋
荷包蛋,在农村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种食材广泛、操作简便、美味可口的佳肴,特别是在那缺吃少穿的贫困年代,它是招待客人的唯一尚品。那时你能吃到一碗冒着热气、飘着葱花、清香爽口的荷包蛋,那真是天下难觅的人间口福。
现在,我们国家已进入飞跃发展的新时代,城乡人民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过上了小康日子,由过去的少吃缺穿变为有吃有穿,进而向吃好穿好转变。人们梦想以求的大鱼大肉、各种美味食品,现在普遍可以得到享受。但相比之下,荷包蛋的乡土气味,在其它美味佳肴中,还是很难找到的。
我过去走亲访友,曾吃过多家烹饪的荷包蛋。在我的味觉记忆里,最钟情可口的是,我每次到二姐家探望,她总是用自己养的鸡产的蛋,给我做一大碗葱花荷包蛋,那像荷花一样盛开在碗里的几颗鸡蛋,那飘着香油葱花的香味扑鼻而来,让我吃的回肠荡气,回味无穷。这种味觉便长久的积淀在我生命的血脉之中,难以忘怀。
上世纪90年代末的盛夏之日,我因腿部骨折,在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卧床治疗两个多月。我年近七旬的二姐放下家务,到医院为我侍病十多天,她和从前一样,又精心做我最爱吃的荷包蛋,我虽然没有以前那样迫切的欲望,但闻着吃着,那清香的味道,又回到以前的感觉,这种感觉更比宾馆酒店的酒席盛宴,吃得纯清,吃得爽口,吃得舒服。
时光倒转到50年前,我的老父亲大病三年,孝顺的二姐五天一回,七天一趟,步行十多里侍奉父亲。在这期间,她也常用自己提来的鸡蛋给父亲做鸡蛋羹或荷包蛋。父亲病中本来肠胃消化能力很差,缺乏味觉,进餐越来越少。可是吃了二姐精制的蛋羹或荷包蛋,就觉得有些口味,增添了一些食量,补给了他一定的延长生命的能量。父亲临谢世时,还念念不忘,二姐给他做的蛋鸡羹和荷包蛋。
在我看来,母鸡下蛋,是对至爱纯情的播种,厨师烹饪,是对粮菜肉蛋加工操作的玉成。这其中都离不开生命长河里的万般情思。而二姐所精心做成的荷包蛋,融进了她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爱心。那荷包蛋里的蛋清和蛋黄包裹着的,既有血溶于水、两心相印的亲情,还有根脉难断的亲情、更有纠结于心的世情和友情。情之所至,心系于心。一个人,当你对尘世间的物事人非心存感念之际,一碗乡土荷包蛋,会使你忆旧思新,联想翩翩,尽情地守望着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我又体会到,二姐所做的荷包蛋的乡土气味,就像一瓶晶亮醇浓的陈年老酒。当带有强烈刺鼻的酒味,流过你的舌尖和咽喉的时候,也许不完全体味到它的甘醇与柔情,而它的浓郁,它的馨香,它的厚重,常常是在酒后才能慢慢的、静静的品味得到。 1
2022年10月1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