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二十六章:
电波与文字交织的双轨人生
1988年于我而言,是学业与事业双丰收的年份。年初,我终于捧起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专科毕业证,结束了边工作边进修的充实时光。本以为生活会沿着既定轨道平稳前行,却未料文字与电波竟成了这一年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职业与家庭的双轨上,织就了一段充实而温暖的记忆。
作为无线电电台台长,我频繁带队驻守双阳前线。这片新开发的油田正值会战期,报务班成了前线与后方沟通的“神经中枢”。我们通过明码电报传递关键指令:若测井车缺声波仪器或三四线电缆,我需在第一时间将型号、数量等信息以“滴滴答答”的电码发回后方,后方班组接报后迅速联动完井大队,往往连夜驱车将设备送达前线。记得有次紧急调度,从发报到设备抵场仅用4小时17分钟,这样的效率后来成了白城地区报务系统经验交流的典型案例。
那年白城地区无委会组织全区报务系统评比,我全程牵头筹备资料。从标准化操作流程到应急响应机制,我将班内工作逐条梳理成详实的汇报材料,甚至用图表标注了全年32次紧急调度的时间节点。交流会上,当我讲到“以电报为纽带,将文字速度转化为生产加速度”时,台下掌声热烈。最终,我们班以综合评分第一获评“全地区优秀报务班”,奖状挂在报务班墙上,成了全体同事“用电波敲出的荣誉”。
工作之余,我仍笔耕不辍。各单位常找我撰写新闻报道,从《书系南北情》的新闻故事,到《善与恶的反差》的社会观察,再到测井生产的专业稿件,全年有40余篇文字见诸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年底被测井公司评为“优秀报道员”时,我笑称自己是“左手握电报键,右手执钢笔”的双料“记录者”。
家庭里,三岁的儿子小前正是最黏人的时候。因常驻守前线,我与他聚少离多,每次经长春返家,总要绕道市集买些苹果、苏联大列巴等稀罕物。小家伙说话还不利索,却记得趴在报务班窗外拍着玻璃喊“爸爸打‘滴滴’,给宝宝买果果”。有次爱人做饭时没留意,他竟独自跑到邻居家小卖店攥着香肠不肯松手,吓得我们满院寻人,最后付了钱领回时,他还举着香肠含糊不清地说“爷爷给”——自那以后,我们便格外留意看护,生怕这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再“闯祸”。
那些在前线帐篷外仰望星空的夜晚,耳机里的电码声与记忆中孩子的笑声时常重叠。我渐渐明白,无论是电报里的紧急指令,还是稿纸上的铅字段落,亦或是儿子扑进怀里时的温热触感,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量。这一年,我在电波与文字间奔走,在责任与温情中成长,那些被“滴滴答答”与“沙沙书写”填满的时光,终将成为岁月里最鲜活的注脚。(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职场转折与跨界深耕:在研究所的破局之路
1989年底,命运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吉林油田测井公司成立研究所,原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闫锐升任所长。深知我能力的他亲自点名调我入所,允诺“岗位任选”。而在离开测井公司维修队时,队长曹凤桐与书记张永明的不舍成为这段转折的温暖注脚。张永明曾感慨:“李明军这样的人才,咱们维修队水浅养不了大鱼,早晚要去更广阔的天地。”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竟成了后来的预言。
在维修队的三年里,我从基层技术岗起步,积累了扎实的现场经验,也与队里的同事结下深厚情谊。得知我将调入研究所时,曹队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去吧,别惦记这里,技术人就该往能施展的地方闯。”张永明书记则握着我的手反复叮嘱:“到了新岗位别丢了钻劲儿,咱们维修队出来的人,走到哪儿都得硬气。”这些带着油气味道的嘱托,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彼时研究所初创,体系尚未成型,我权衡后选择从管理岗起步,担任管理室主任,负责安全记录、会议纪要、年度规划、年度总结和汇报材料撰写等事务。这些看似繁琐的工作,实则是深入了解研究所运转的“密钥”,我在文字与数据间穿梭,迅速建立起对科研管理的全局认知。
半年后,为给从油田职工大学毕业的老同事腾出发展空间,我主动让贤,向闫所长提出转岗地质研究室。面对“你懂地质吗”的疑虑,我以“学过钻井地质,测井地质愿从头学”的坦诚打动了他。然而,初入地质研究室便如坠迷雾:美国阿特拉斯3700测井车的引进带来全新挑战,地层倾角解释需通过大型计算机将数字磁带转化为图像,而我既无计算机基础,又因技校学历被地质研究室的领导断言“不会外语学不了”。
但骨子里的倔劲驱动着我——白天泡在机房观察同事操作,将英文指令代码写在纸条上贴满操作台;夜晚抱着《测井英语词汇》苦读,连吃饭时都在默背“启动键”“参数输入”等术语。为攻克技术壁垒,我悄悄与所内大学生结成学习伙伴,从基础操作到专业文献逐字拆解。仅一个半月,我不仅独立掌握地层倾角数字带处理全流程,而且一个人操控三个终端,一起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处理速度甚至超过科班出身的同事,让王泰主任刮目相看:“李明军虽为技校钻井出身,地质知识却比许多大学生更扎实。”
野外实践:从哈达山到伊通的地质课
为深化对地层标志的直观认知,王泰主任亲自带队前往哈达山考察裸露的青山口地层。那日我们背着地质锤,踩着白垩纪的岩层碎屑,在红色、绿色、白色相间的地层剖面间穿行。“看这层绿色泥岩,夹着介形虫化石,就是青山口组二段的标志。”他用锤尖敲开一块岩面,露出密密麻麻的甲壳类化石痕迹。阳光下,我们蹲在剖面旁寻找鱼骨化石与虫孔遗迹,通过岩层颜色、化石类型分辨青二+三段与青一段的界限——这些在课本上抽象的“地层符号”,此刻化作触手可及的地质密码。
武本鳌老师傅则将课堂搬到了伊通地区的钻井现场。在井架轰鸣声中,他戴着劳保手套翻动刚取出的岩心,指尖划过细密的砂岩层:“你们看这油浸状的褐色砂岩,油脂感强,测井曲线呈高电阻,这就是主力油层;旁边这块灰白色泥岩,致密无渗油痕迹,属于干层。”他教会我们用指甲刻划判断岩石硬度,用放大镜观察孔隙发育程度,将岩心特征与测井资料一一对应。那些沾满泥浆的岩心样本,成了我理解“地下油藏档案”的第一本“活教材”。
地层倾角研究的领路人:武本鳌师傅
在地质研究的核心领域——地层倾角分析中,武本鳌老师傅成为我的关键引路人。这位重庆石油地质学校毕业的老专家,虽已年近五旬,却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热忱。他戴着老花镜,一站在显微镜前就是几小时,手把手教我识别岩心样本中的地层接触关系,讲解如何通过测井曲线判断地层倾角的“红蓝白模式”。“岩层的纹路里藏着地球的日记,得像读小说一样逐行品。”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他的指导下,我白天跟着他在机房分析数字磁带,学习如何将枯燥的数值转化为直观的地层图像;夜晚则捧着他赠予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原理》,在家中的台灯下梳理构造演化逻辑。笔记本里夹着他用红笔圈注的重点:“背斜构造的倾角变化如波浪,向斜则像沉下去的碗。”这些看似朴素的比喻,让抽象的地质理论变得清晰可触。
从绘图到报告:填补行业空白的突破
地质研究室主任王泰则在实践应用层面为我打开另一扇门。他亲自示范如何手工绘制沙体展布图,从点沙坝的弧形线条到心滩的分叉形态,每一笔都关联着油藏分布的关键信息。“线条要跟着地层趋势走,就像顺着水流找源头。”他握着我的手在坐标纸上勾勒等高线,腕间的力道传递着数十年积累的经验。
当技术积累达到临界点,我迎来了突破性任务:起草测井公司首份地层倾角构造与沉积解释报告。当时国内尚无成熟范式,武本鳌师傅鼓励我:“别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数据不会说谎。”我白天对照岩心校准测井曲线,夜晚在武本鳌师傅的指导下梳理分析逻辑,草稿纸堆成一堆。两周后,《3700测井仪地层倾角构造解释报告》诞生,首次系统阐述了研究区的背斜-向斜分布规律;紧接着完成的《地层倾角沉积解释报告》,则建立了“点沙坝-心滩-河道”的沉积模式判读体系。
这两份报告不仅成为吉林油田的技术范本,更让我成为地层倾角解释报告的编写首批探索者。武本鳌师傅在报告审定会上感慨:“当年我在学校学的是‘课本地质’,你这是‘实战地质’,更接地气。”
1990年底,全国地层倾角工作会议上,由我执笔、融合武本鳌技术经验与野外实践成果的《地层倾角在吉林油田构造和沉积分析中的应用》荣获优秀报告。尽管署名时没有我的名字,但会议现场多位专家提及“吉林油田的手工解释法”,让这套由老师傅传帮带、年轻人实操落地的技术路径,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维修队到研究所,从哈达山的地层剖面到伊通的钻井岩心,这段历程印证了张永明书记当年的判断——平台虽有大小,但若心怀钻研之志,何处不能深耕?当我在研究所机房处理第一份地层倾角数据时,忽然想起维修队报务班那滴滴答答的电报声,想起哈达山岩壁上闪烁的化石光芒,想起吴师傅沾满岩屑的手套——那些在基层与野外沉淀的岁月,早已成为我向上攀登的底气。而张永明那句“水浅养不了大鱼”,此刻听来,竟像是对一个技术人最朴素的期许:永远不要被环境定义,要让能力成为丈量世界的标尺。(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