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非亲之亲:
乔新华29载军垦护情路
文/戴恭义 图/牟文美
在新疆石河子的军垦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而乔新华与汪恬的情谊,无疑是其中最温暖人心的篇章。这是一段无关血缘,却比血亲更深厚的情感纽带,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照亮了彼此的人生之路。
1962 年,乔新华出生于石河子总场四分场十一连的一个平凡家庭,就像广袤戈壁滩上一颗质朴的沙砾,平凡却蕴含着坚韧。1983 年高中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原石河子总场六分场十五连工作,并在此组建家庭,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将她与汪恬紧紧相连。
汪恬,1945 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64 年响应国家号召,这位青春洋溢的高材生毅然投身军垦事业,来到石河子总场六分场十五连的“五七中学”任教,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命运弄人,不知何种缘由,汪恬患上了精神类疾病,病情的不稳定使她不得不提前病退,从此无依无靠,孤身一人。
病退后,连队承担起照顾汪恬的责任,安排她住在职工宿舍,在食堂就餐。但随着兵团体制改革的推进,连队大食堂取消,汪恬的病情也愈发严重。在医院断断续续维持了两年,高昂的开销让连队不堪重负,无奈之下只能将她接回。如何照顾汪恬,成了连队上下棘手的难题,多次会议商讨,却始终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就在连队领导们愁眉不展之际,善良的乔新华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愿意义务照顾汪恬,并坚定承诺:“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我会像家人一样照顾她一辈子。”那时,乔新华一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可她实在不忍心看着汪恬这样一位为边疆奉献青春的人,在患病后孤独无助。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与支持后,乔新华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份重担,这一挑,便是整整 29 年。
自 1996 年开始,乔新华便将汪恬视作自己的家人,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她。无论是“春耕春种”“三夏”还是“三秋”,无论阴晴雨雪,乔新华都会风雨无阻地为汪恬送去一日三餐,热乎可口的饭菜饱含着她深深的关怀。洗衣、洗被褥、收拾房间,这些琐碎的日常,乔新华一做就是一整天,毫无怨言。每到过年,乔新华和丈夫总会把汪恬接到家中,一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常常让汪恬感动得热泪盈眶。2009 年,乔新华一家购置了石河子北泉镇明珠花园小区的职工保障性楼房,为了更好地照顾汪恬,夫妻二人干脆将她接到家中同住。夏天,他们带着汪恬一起去连队种地,农活结束后又一同回到镇区的楼房,乔新华走到哪里,汪恬就跟到哪里,两人形影不离。在乔新华夫妇的悉心照料下,汪恬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从 1996 年开始,连队每轮岗换新领导得知此事后,都会找到乔新华夫妇,提议要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宣传他们夫妇这种大爱无疆的事迹,但都被拒绝了。甚至与乔新华夫妇关系非常好的原连队政工员沈兰新,在都已经准备发稿时,得知乔新华夫妇拒绝宣传,非常生气。可即便如此,一批又一批的领导提出宣传请求,都被乔新华夫妇拒绝。她总是那句话:“这是我们自愿的,没有什么可宣传的。”
汪恬原本有个姐姐住在奎屯市,前些年还偶尔会来探望妹妹。但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汪恬的姐姐腿部粉碎性骨折,此后姐妹俩便断了联系。2014 年,汪恬的弟弟辗转得知姐姐的消息,从武汉乘飞机赶来寻亲。阔别 38 年的兄妹二人,一见面便抱头痛哭。弟弟对乔新华一家多年来对姐姐的照顾深表感激与敬佩,然而,他也无奈地诉说了自家的困境,实在无法将汪恬接走照顾。短暂停留一天后,弟弟便匆匆返回,此后再无联系。
看到汪恬如此孤苦伶仃,乔新华心疼不已,从此更加将她视为至亲,全心全意地照顾她,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个善良的家庭。2017 年,乔新华的丈夫被查出肺癌,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原本温馨和谐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霾。乔新华毅然决定放弃土地种植,全身心投入到照顾丈夫的治疗中。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忘记汪恬,一边带着丈夫辗转各大医院,一边抽空为汪恬洗衣做饭,实在忙不过来时,就拜托姐姐帮忙照顾。
2018 年,丈夫的病情加重,需要前往北京做手术。连队领导体谅乔新华的艰难处境,提议将汪恬送去养老院。无奈之下,乔新华含泪答应。从北京归来后,尽管花光了所有积蓄,但看到丈夫病情稍有好转,乔新华便和丈夫一起常常去养老院看望汪恬,给她带去食物和生活用品。每次见到乔新华夫妇,汪恬都像过节的孩子般开心,可他们一离开,汪恬便伤感抵触,不吃不喝,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最终又被送往医院救治。乔新华得知后,心如刀割,思虑再三,毅然决定等汪恬出院后接她回家。六个月后,汪恬再次回到“自己家”,她开心极了,这也是她与乔新华分别最久的一次。
乔新华的儿子得知母亲又把汪恬接回家后,心中满是担忧。母亲年事已高,父亲刚做完重病手术,家中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都不允许再增加负担,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汪恬,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乔新华态度坚决:“只要我们在一天,就必须照顾她一天。汪恬早就是家中的一份子,我实在做不到,也舍不得不管她。”
2019 年 11 月,乔新华的爱人因病离世,儿子也成家立业,家中只剩下乔新华和汪恬相依为命。如今,乔新华依旧日复一日地悉心照顾着汪恬,偶尔接送孙女上下学,日子平淡却充满温暖。
近三十年来,为了照顾汪恬,乔新华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也无暇旅游散心。每当提及此事,她总是淡淡地说:“家中有老人照顾,离不开!”她的善举赢得了邻里的一致赞誉。
两年前的一天,乔新华家中突然来了三位自称是汪恬同学的人。经过自我介绍,乔新华得知,汪恬当年在班里是位才女,人缘极佳。在家乡的同学聚会时,大家听闻汪恬的经历后,选派了这三名代表,从武汉千里迢迢赶来。他们通过北郊派出所和连队,最终找到了这里。
当看到汪恬目前的状态时,三位同学深受感动,紧紧握住乔新华的手说道:“太谢谢你了!汪恬现在的精神状况比我们想象中好太多了,而且还能自理。”随后,他们拿出 1500 元现金,500 元递给汪恬,剩余的 1000 元想给乔新华,却被她婉拒。乔新华说道:“这是我的承诺。”三位同学再三强调,这是大家集体的心意,虽然钱不多,也是对乔新华二十多年辛勤付出的一点回报。他们还怀着最真挚的感情对乔新华说:“我们会把你照顾汪恬的一切如实向同学们宣讲。”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乔新华也步入老年,虽正常情况下生活尚可维持,但一旦出现意外,家庭经济仍会面临困难。然而,乔新华用她的真情真意和善良大义,为汪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对于汪恬来说,乔新华早已不仅仅是照顾她的人,更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生活中驱散阴霾的暖阳。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乔新华与汪恬非亲非故,汪恬还患有精神疾病。但乔新华 29 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不离不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这份没有血缘却超越血亲的爱,在新的一年里仍在延续,如同戈壁滩上永不熄灭的火焰,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希望更多有心之士能伸出援助之手,让这份爱传递得更远更广,照亮更多人的人生。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牟文美,部分网络侵删
编 审: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