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时光】自序
——晨曦
夏日的午后,蝉鸣在纱窗外凝成一片透明的海,紫砂壶嘴袅袅升起的烟篆,正悄然书写着时间本来的模样。案头宣纸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半阕未填完的《临江仙》,墨痕里沉淀着八百年前某个同样燥热的夏日。我们总在奔跑中遗忘,遗忘这些被现代性切割成碎片的时刻,正是生命最珍贵的片段。
工业革命将时间锻造成精密的齿轮,蒸汽机喷出的白雾里,人类开始用分秒丈量存在的价值。十九世纪伦敦的怀表匠不会想到,两百年后智能手表的心率监测功能,正成为新一轮焦虑的刻度尺。地铁站台的电子屏跳动着血红的数字,写字楼格子间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织成密网,我们被困在永不停歇的"此刻",像希腊神话里永远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但翻开泛黄的线装书,王维在辋川别业听松涛的夜晚,苏轼在承天寺寻张怀民的月影,沈复与芸娘在沧浪亭炙烤荷花茶的清芬,都在证明另一种时间的可能。这些被儒家正统视为"无用"的时光,恰恰构成了文明最温润的内核。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里细数瓶花的位置、香炉的形制,看似琐碎,实则是用美学抵抗时间的异化。
闲适不是懒散的代名词,而是一种主动的时间雕刻术。京都老匠人用三十年养出铜器包浆,岭南阿婆以整日辰光煲一盅老火汤,意大利修道院至今延续着中世纪的手抄经传统。这些看似"低效"的劳作,实则是将生命织进时光的经纬,让每个瞬间都成为可以触摸的永恒。就像茶道中"佗寂"之美,正是时光缓慢氧化出的诗意。
在这个万物皆可加速的时代,重提"闲时光"近乎一种温柔的叛逆。我写这些文字,不是教人遁世,而是试图在钢筋森林里开凿光的裂隙:可能是晨起侍弄菖蒲时叶尖垂落的露水,可能是地铁车厢里偶然撞见的一句俳句,也可能是深夜厨房煨着银耳羹的陶罐轻唱的咕嘟声。当我们学会用凝视替代扫描,用停顿替代刷新,那些被算法遮蔽的星光便会重新显现。
暮色漫过青瓷冰裂纹的瞬间,突然懂得宋人为何要烧制"雨过天青"的釉色——最美的时光,原是该有些闲笔的。且让我们在这本小书里,慢慢拼凑被时代撞碎的时间镜像。
晨曦,2025年夏于西南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