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三,歪打正着策划传奇——
第四个真实故事:策划出卖自己(总连载19)
首次出卖自己——
(“王奇现象”引爆全国)
作者:王奇
笔者不自量力,做首小诗作连载三的开场白,以引读者
策市惊雷启新章
笔者一举震乾坤,明码标价卖自身。
立意自荐破陈章,标薪万金撼九尘。
群儒论战风云变,媒体争鸣日月新。
春雷一吼人才醒,价值观念再提升。
一、爆炸性新闻:王奇标价卖自己。
先回顾一条爆炸性新闻,
时 间:1997年7月31日。
刊载媒体:《成都商报》
刊载位置:第一版中心位置
副标题:时薪100,日薪1000,月薪10000;
主标题:一打工者在蓉叫板,谁来聘我?
报道原文——
本报讯(记者袁月)时薪100元,日薪1000,月薪10000,一打工者在蓉叫板:谁来聘我
昨天,在四川省科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醒目地挂出这样一块“人才招标”的牌子,一名来自北京北农大科技集团的总经济师在这里“明码标价”推销自我。
以这种罕见的方式摆擂自荐者叫王奇,大学文化,他先后在两个大民营企业任总经济师。
王奇告诉记者:他从事企业策划,经济管理研究多年,善长企业营销策划。他去年从北京带专家来四川科技扶贫,感觉四川企业非常需要专家人才去把脉谋划。
他昨日在四川省科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自我招标,亮起标底为时薪100,日薪1000,月薪1万,这种新奇的自荐方式引起众多企业的兴趣。
四川几家较有名的企业参加了竞标,但一天下来尚未有企业正式中标签约。
有关人士称,王奇此举使过去企业挂牌招聘人才转变为人才挂牌招聘企业……
第二天,《成都商报》续报新闻:高价求职的王奇找到了组织,王奇被几家企业聘为总顾问;一个“诸葛亮”服务于多家企业,为节约人才资源探索了一条新思路。
报道接二连三,王奇天天占据《成都商报》的重要版面。
二、炸开锅,王奇引发买卖人才大讨论。
成都的《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是强劲竞争对手。两张报纸都办得很好,卖得很火,互抢新闻,互抢读者;
当时《华西都市报》正在实施“百家企业成都大招聘”话题的大讨论。
《成都商报》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出现后,据说《华西都市报》的值班总编指示:抓住王奇报价出卖自己这一话题。再次展开人才价值大讨论。
1. 《华西都市报》抢王奇新闻
在《成都商报》爆炸性新闻的当天,《华西都市报》的记者采访了王奇,用了一个绝妙的标题《林中飞来一只独唱的鸟》,副标题为“关于王奇新闻思考。 数天连续报道,主标题没有变,副标题变为王奇新闻再思考,三思考,四思考。
现将其精彩报道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这样的新闻突然从人才市场冒出来了,一名叫王奇的汉子……为自己的劳动价值公开挂牌标价,时薪100,日薪1000,月薪1万。精于企业策划的王奇为自己做了一次精彩的策划……
我们的大多数人才求职是进入人才市场,被动地让企业挑选;王奇倒行逆施,主动向企业叫板。这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
2.《华西都市报》以王奇新闻引导价值大讨论
王奇敢于明码标价卖自己,向求才方主动进攻,这或许成为人才市场发育初期阶段的一个转折。
王奇新闻至少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启迪:对用人单位来说,求职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标出一个合理的劳动价值,这是对用人单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次检验。
人才市场天天讲双向选择,其实,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因人才求职供过于求,人才市场实际是买方市场,由需方说了算。
王奇明码标价卖自己,对人才市场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选择、相互叫价、相互认可……
3.《华西都市报》跟踪王奇排队考察
《华西都市报》派记者跟随王奇去企业考察连续进行报道:
近日,20多家企业与王奇接触,并邀请他去考察。
由于邀请他去考察的企业太多,所以王奇只好告诉对方按先后顺序排队,现在已排了十多天的考察行程。
正如王奇所说,这是他出卖自己之初没有料到的可喜局面;
与正面效应相反,有一些舆论骂王奇神经不正常,包括王奇之妻也另眼视夫说:你疯了!公开卖自己?
4.两报亡羊补牢
一时间成都各报章电视节目像炸开了锅一样,开展“王奇现象”大讨论。
当时成都的媒体不参加“王奇现象”讨论,好像少做了一件什么事,不自在一样。
A.《四川工人日报》亡羊补牢
最有意思的是:《四川工人日报》虽是省级报纸,因与王奇没有联系上,没得到第一手采访资料。怎么办?
在王奇爆炸性新闻22天后,该报拐了个弯转载广州《华商时报》的新闻。
而《华商时报》的新闻又是一字不落的转载的《成都商报》本连载开篇的那条王奇的爆炸性的新闻。
这可能是该报参与人才买卖大讨论的亡羊补牢之举。
B《四川青年报》亦亡羊补牢
在一个多月后,《四川青年报》采访上了王奇:用第一版大版面亦参与“王奇新闻”讨论与报道。
5.全国媒体讨论王奇现象
那几个月,笔者接到好几个省的同学打来电话:王奇你这小子卖自己卖出名堂了;
我反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学答:我们当地报纸正在讨论你呢?根据你当年在学校的表现,我知道你有这个胆量,你敢造……
此时,我才知道自己的新闻飞向了全国,《成都商报》是“王奇新闻”的始作俑者。
6.王奇舌战群儒新闻压过中国艺术节新闻
那几个月,《成都商报》导向全国炒王奇新闻,一波一波,起劲地推波助澜;
1997年11月初,《成都商报》不顾中国艺术节在成都举行这一重大主题。专门组织人才论坛(90年代,搞论坛较少)
那次论坛。王奇与成都策划界的180多位朋友过招,面对面的辩论,原计划论坛搞三个小时;
结果收不了场,到下午七点钟,辩论还在继续。
按报社正常规律,记者采访一天,每天下午六点以后回报社写稿,可180多人占据了报社整整一层楼的办公室,使记者们回办公室后既无座位,更无法写稿,辩论一直持续到下午七点半才被迫提前结束。
第二天,王奇在人才论坛上血战群儒的新闻与照片放在了《成都商报》的头版头条。
据说,这使参加中国艺术节的大批艺术家牢骚满腹。纷纷问王奇是谁? 《成都商报》怎么回事?
7.王奇舌战群儒
现摘录1997年11月3号《成都商报》的报道:
昨日下午,本报经济新闻部人声沸鼎,来自各地的百多名企业家、策划人汇集一堂,参加本报开设的人才论坛。
就何为人才?高薪是否适当等问题开展了一番激烈的争论。
战火从下午三时燃起。180多人七嘴八舌,先后与王奇展开论战,王奇一一作答,颇有舌战群儒之风。
王奇:感谢这么多商界策划界朋友与我探讨,先表个态,我反对人才相轻相斗,在好友的前提下。大家提问,我知道的定作答,我不是万事晓,不知道的就直接回答:不知道。
此时掌声响起,有人直喊好好好, 王老师实在!
著名策划师贾三峰:目前四川人才月薪最高只有5000,请问王奇,在四川是不是没有人才?还是没有企业出得起钱?
王奇:贾老师,你对情况可能了解不全面,王奇正要往下说……
A.有人抢过话题:
王奇老师,打断你一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错了,实际上四川三年前就已经突破了年薪10万,龙泉的阳光城就是一例。
老板们对策划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如饥似渴,如我们四川的长虹集团希望集团
就是靠策划人才聚集做大做强的。
B.王奇:成功企业家是半个策划人
对对对,王奇接过话题,任何成功策划都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一个企业发展得成功与否?关键在策划,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难点,都有对策划需求。
问题在于:针对几十上百个策划案,企业家怎样拍板?现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策划师来说服企业家作出决策,二是高素质的企业家自己发现好的策划方案。
实实在在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是半个策划人。
策划是双方的。且好策划案往往是一个群体的智慧。
C.王奇低价入市与一声春雷
海邓集团王淦:赞同王奇的观点。作为一个成功的策划,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群体。我想问王奇,你的策划团队在哪里?
王奇:我的策划团队在大学和几个知名企业。一旦有项目,马上可在业余时间集中。
我再问王奇:你是没本事还是对自信心不足。怎么才报价1万?
王奇:我是低价入市,先卖脱自己,再图发展。
此时有人高喊,王老师很实在,有人带头鼓掌。
还有媒体把王奇“出卖”自己比作春雷,王奇明码标价卖自己犹如一声春雷吼:提振了市场经济的人才价值观念。
本连载结尾之时,再赋小诗一首
策影余音梦未央
蓉城策事韵悠长,论战交锋意未藏。
价引风潮思善策,导向市井启新航。
虽经冷语心犹定,每遇纷争志愈刚。
二十八载再回首,余音袅袅梦犹芳。
若知卖自己后之下文,
请待连载四继续爆料:王奇新闻的系列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