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陶峪村之北,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自然村叫北村。有一条小河发源于北村东南狮子岩下,自东南向西北流,在北村南流过,当地百姓称这条河叫东河。北村南东河上有一座桥叫通六桥。
通六桥北东侧有土台高约1.5米,土台上建有香山庙一所,相传为远古时期所建,香山庙坐北面南,两大间房屋,砖木结构。香山庙东侧墙壁上壁画绘有在东河河畔一棵青橿树下,王老汉夫妇挥剑斩杀巨蟒图。


通六桥
在通六桥北自东而西,排列着一行参天巨柏, 这9棵柏树,每棵都有三搂粗,桥北临近河边还有一棵青橿树,已经上千年了,常年郁郁葱葱,生长茂盛,树径约有五搂粗,青僵树叉上,传说四个人能坐在树叉上打牌,可见这棵青僵树,年代久远。
上陶峪村,原来叫赦书村,后来逐渐演变为蛇树村,北村因其位于上陶峪村北,故名北村。 关于赦书村,有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对王老汉夫妇逃荒至此,在宜阳县西太阴溪畔定居下来。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们在河边捡到一枚蛇蛋,于是他们将蛇蛋带回家中,放置于家中纺车旁棉花捻筐中。数月后,竟然孵化出一条小白蛇。夫妇二人顿生怜悯,将其收留在家中喂养,并取名为“暖”,寓意是这条蛇是他们温暖孵化出来的。
后来,天下大旱,王老汉夫妇为生计所迫,无奈之际,决定外出谋生,背井离乡。临行前,他们将收养的那条小白蛇放在通六桥东边东河南侧的青橿树上,这棵青橿树四季常绿,树龄已有千年,树围有五丈粗,树上有洞,可以栖身。王老汉夫妇临走之际,并反复给小白蛇叮嘱交代:“我们现在实在无力再喂养你,我们马上要走了。你千万要记住,只能做好事,不能干坏事!”言罢,那条小白蛇点了三下头,算是答应了,王老汉夫妇便匆匆逃难去了。
十二年后,小蛇已长成一条巨蟒。东河边的小动物早已被它吞食殆尽,途经通六桥的行人也常遭受其害,致使这里路断人稀,那条巨蟒竟然成了当地一大祸害。
此事经宜阳县地方官层层上报至朝廷,皇帝闻听大惊失色,忧心忡忡,遂颁布诏令,下发皇榜,重金悬赏勇士义民,以求斩杀巨蟒,为民除害。然而,一连数年,都未能找得斩蟒之人。
此事传至江南钱塘县,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不知不觉,消息传到了王老汉夫妇居住的南关街巷。王老汉夫妇离开宜阳县后,一路向东,后随难民南下,几经辗转,最终在钱塘县南关定居,以卖烧饼为生。听闻此事,他们大为震惊,赶忙跑到大街上查看皇榜,了解详情。
当他好不容易找到街道上张贴的皇榜,仔细查看,只见上面写道:“重金悬赏义士斩杀巨蟒为民除害,封侯荫子,世袭勿替!”
“今查河南府宜阳县东南陶峪村北通六桥畔出现巨蟒盘踞,专食过往行人,作恶多端,为害一方。为保国泰民安,百姓安居,朝廷特下旨悬赏重金,征召勇士前往擒杀巨蟒。凡能斩杀巨蟒者,皇帝封侯世袭,赏赐黄金万两,良田千顷,封妻荫子,旌表建坊,树碑立传,流芳百世。钦此!”
王老汉看后,大吃一惊。心想,这条巨蟒莫非就是自己当初放生的那条小白蛇?为此,他忧心忡忡,日夜难眠,内心忐忑不安。因为自己一时产生恻隐之心,喂养那条小白蛇,竟然酿成巨患。如果自己前去斩杀巨蟒,这也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
王老汉思忖三后,认定这条巨蟒定是当年自己放生在河边的那条小白蛇,经过十多年吸收日月精华、大地甘露,竟长成这样危害一方的巨兽,而自己当初的万般叮嘱,它早已抛诸脑后,王老汉心中懊悔不已。
此事由他而起,也要由他而终,必须做个了断。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老汉夫妇最终决定:亲自前往宜阳县斩杀巨蟒,为民除害。
三天后,王老汉夫妇踏上行程,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两个月后,终于抵达宜阳县城。他们拜见知县,知县安排好食宿,并设宴款待。经过三天的休整,详细了解情况后,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前往除害。
王老汉夫妇了解到,那条巨蟒白天睡觉,只有在傍晚时分,才会从青僵树上下来觅食。于是,他们择定良辰吉日,备好一把宝剑,准备行动。
那天,王老汉带上一把宝剑和一碗饭,王老汉夫人带了一把金叉,前往通六桥。他们在桥东边等了三个时辰,却毫无一丝动静。一直至傍晚,忽听一阵大风刮过,只见巨蟒从青僵树上窜下,张开血盆大口,直逼王老汉夫妇,准备吃人。王老汉将宝剑藏于身后,左手端着饭,大喊一声:“暖儿,你要干什么?”
那条巨蟒听到恩人的叫喊,十分熟悉,又见王老汉手中端了一碗饭正要喂它,瞬间一愣。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说时迟那时快,王老汉夫人用金叉把蟒头叉住,王老汉迅速挥剑,斩下了巨蟒的头颅,为当地百姓除去一害。
皇帝得知王老汉夫妇斩蟒成功,心中大喜,下旨宣召王老汉夫妇进宫面圣,欲亲自封赏。王老汉见到皇帝后,老泪纵横,陈述当地百姓多年来深受巨蟒之害,困苦不堪,深感内疚。他表示,今生能为民除害,心愿已了,别无所求。
皇帝听闻,心生怜悯,当即下旨豁免当地百姓钱粮赋税,也算是王老汉以仁厚之心给家乡百姓的一份大礼。
随后,皇帝下旨诰封王老汉为恩义侯,世袭罔替,赏赐黄金一千两,良田一千顷,王老汉的妻子也被封为诰命夫人。皇帝下旨让地方官为王老汉夫妇建立石牌坊旌表,树碑立传,建庙纪念,以传其美名。
后人为纪念王老汉夫妇的斩蟒义举,因王老汉夫妇居住于此村,皇帝下旨赦书到此宣读豁免当地百姓钱粮赋税,故而将此村命名为赦书村。因“赦书”与“蛇树”同音,后来村名逐渐演变为蛇树村,意思是这个地方是一个有蛇有树的地方,历史上发生过斩蟒蛇的故事。
王老汉夫妇斩蟒的传奇故事,数千年来为当地百姓所称颂,盛传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说明:《赦书村名来历的传说》自古以来,流传至今。据上陶峪村戴行龙老师讲,这个故事是他小时候听爷爷戴七合、父亲戴满囤、叔叔戴满钟等村中老人讲述的,至今已经六十多年了,仍记忆犹新。戴满囤说六通桥北东侧有石碑碑文上记载有赦书村名由来。六通桥北东侧土台上有一座香山庙,庙内东侧墙壁上有壁画,描绘有王老汉夫妇斩蟒故事图。
附记:
段文明 戴行龙《乡愁萦魂——上陶峪村概况》记载:
上陶峪是个具有神性文化的传奇村——
这里,有一出恩仇报应的文化传说:上陶峪明朝前曾叫“蛇树村”,原村东南白玉庵碑文记载说,相传有乞丐夫妇,讨饭途中遇一条冻僵的小白蛇,心生怜悯,将濒临死亡的小白蛇置于袄絮用体温暖活,取名“暖儿”。
几年后,乞丐夫妇已无力养活食量渐大的“暖儿”,遂将“暖儿”放生于东河桥头一棵老青橿树的树洞里。“暖儿”成蟒后不再外出觅食,反而捕食过往行人,一时路断人稀,恐慌万状。
乞丐夫妇听说后,专程来到橿树下放置食物,遂唤“暖儿”吃饭,“暖儿”见是恩人送食,不假思索吃将起来,乞丐老夫乘其不备抽剑斩蛇,为民除害。
村民为报答乞丐夫妇的恩德,在此盖庙以志纪念,庙的墙上就绘有乞丐夫妇在橿树下挥剑斩蛇的图像。
明朝后,因此峪陶业盛兴(现陶窑遗址可寻),始改为上陶峪村了,但因果报应、知恩图报的神性文化却一直浸润着村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