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很看重交情,“桃园结义”,妇孺皆知;“绨袍之义”,闪烁古典;“高山流水”,文人自况……有人历数古人“八拜之交”的若干故事,个个都很有趣,有的让人很震撼甚至泪下,如羊角哀与左伯桃的生死之交。但我特别喜欢的是管鲍之谊:干吗?因为我总是穷,有时候真的是捉襟见肘,差点像嵇康大喊一声“穷”而吐出血来。而我的朋友呢,有些确是我的鲍叔,洪波,就是其一。
洪波,大雕塑家潘鹤的弟子,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与我同组的委员。本来倾风良切,可第一次见面,与我脑海中的艺术家形象相去甚远。他眉清目秀、衣着整洁,没有齐胸的大胡子、过膝的长衣摆;他憨直亲切、性情腼腆,也并非想象中的高傲冷峻、孤芳自赏。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是洪波嘴笨——问他一些艺术上的问题,他会“呵呵呵”地把大眼睛笑成一条缝,然后习惯性地扭头,向身边的朋友或太太求助:“这个问题,我该怎么答?”天啊!我惊得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艺术家不都是最能“侃”的吗?
寂寂的午后,时光从空气的罅隙里一晃而过。我看着洪波憨憨的表情,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嘴巴长在作品上的雕塑家,他的语言是如书画的枯笔和留白,可是思想却在作品中浓墨重彩、繁花似锦。
小洲艺术区内有100多个工作室,从外面看,洪波的雕塑室素面朝天、其貌不扬,可走进室来,却别有洞天。三面墙壁上,立着一层层又高又宽的书架,上面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雕塑模型。人和神、远古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战争与和平,都浓缩在这里了,清风拂来,满室天香。
洪波与艺术的不解之缘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小时候,他迷上了《人猿泰山》,而巴勒斯写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他看书的速度,于是洪波便在一遍遍重翻旧书的时候,对着小人书临摹,久而久之,素描的功夫也越来越精致了。1993年,年仅16岁的他怀着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考进了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
在广美附中时,洪波第一次接触到雕塑。那三年,他经常往大学雕塑系钻,一有空就到师兄的宿舍去串门,也会借阅相关的国内外书籍。视野开阔了,不知不觉间,他对雕塑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雕塑是三维立体的,感染力很强。你看,一尊人物摆在那里,如果与周边环境、建筑相匹配,它的渲染力、它对生活的干预,是绘画无法达到的。”洪波说。多年的美术训练,练就了他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以技术为前提,才能挖掘更多的潜在空间。
1997年高中毕业后,经老师推荐,洪波进入潘鹤工作室,师从国内著名的雕塑家潘鹤。潘鹤认为文化艺术是神经系统,它渗透到全身的每个细胞,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有了感情之后,技巧的运用才天马行空。
这位在潘鹤眼中非常刻苦的学生,除了平时认真听课外,还经常“偷师”学艺:从门缝里“偷看”潘鹤做雕塑小样时的一举一动,从旁“偷听”潘鹤和其他学生交流有关雕塑的经验,就连潘鹤喜欢边走边构思的习惯也被他“偷学”了去。两年后,洪波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他说,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是毕业设计《胡一川》,因为喜欢胡一川的那句“做人要认真,画画要俏皮”。为了把人物的神韵雕刻出来,洪波下了好大功夫去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性格,在雕刻的过程中,还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调整、修改。作品出来后,不仅获得了老师的好评,还被当作范本用于课堂授课。哈,这个作品还被胡一川纪念馆及广州美术学院收藏哩。
洪波早期的作品大多循着写实的路子,带着鲜明的学院印记,如《胡一川》《龙骨》《四大发明》等,均体现出扎实精到的写实功底。随着时间的洗礼,有如罗丹拥抱卡米尔之后,艺术理念瞬间羽化为蝶,他对生活现实、社会现象重新解读,他的作品中开始体现对某种生活状态的探索,也为观者营造出更为深远、更为多义的想象空间。如2008年的《抱着系列》,该系列作品主要由两大元素构成:一个庞大的物体,中间镶嵌着一个骨瘦如柴的人,两者之间的比例差别很大。作品简洁朴素,给人很强烈的视觉震撼。
著名画家、洪波的忘年交陆至炀站在《抱着系列》的雕塑品之前,一个劲儿地感叹“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他说,他是经由这部作品才发觉,人在宇宙中竟是如此渺小,而渺小的人却要负载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洪波的妻子李洁琼博士则说:“创作这部作品时,洪波正面临着事业、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会对他有羁绊。他大概是想借这系列作品,表达自己在想要抓住很多东西的同时,也被束缚住了吧。”
2010年1月,受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委托,洪波和著名设计师陈绍华承接了雕塑的规划设计制作,用了半年多才完成对《丝绸之路起点》的设计。《丝绸之路起点》的主体是两条扭在一起的腿,一条腿代表中国文化,穿着中国特色的绣花裤和虎头鞋;另一条腿代表西方文化,穿着黑色西裤和皮鞋。寓意中西方文化相互支撑、交融,不断前行,展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合作。
李洁琼说,当洪波提出要用陶瓷拼接中国腿部分时,遭到了包括李绍华和投资方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李绍华曾企图用工科的专业眼光说服他放弃这种想法。“但即使遭到了大家的痛骂,他仍固执己见,像一头铆着劲儿的老牛,拉也拉不动。因为他认为只有陶艺、彩绘这种古香古色的手工艺术,才能真正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腿部分的制作工艺为陶瓷上釉彩绘,工艺过程复杂,制作难度高。首先要制成坯体,进行彩绘上色后,再高温烧制。烧制过程中不能出半点差错,一次成型,才能成功,要不就全部前功尽弃。
“为了制作《丝绸之路起点》,我先后进行了十几次烧制试验。要烧制这么大的作品必须克服收缩、变形、软塌等技术难题,功夫费了很多,但成效很低,一次一次试验才逐渐走向成功。”洪波腼腆地说。因为陶瓷易碎、易变形、易软塌,他日夜守在炉旁,一守就是半年。
2012年大年初一,301块陶瓷烧制成功,仅整体烧制的虎头鞋就长达2.4米、宽至1.3米。拼装起来的雕塑,总体高度达到10米多。
站在这件巨型作品面前,我眼前出现的是断臂维纳斯的残缺之凄美,乐山大佛的宏大之叙事,敦煌壁画的历史之沧桑,唐三彩的梦幻之辉煌……
有人看《非诚勿扰》总结出一个结论:录制VCR,最好别问朋友。因为每次到了朋友评价环节,女嘉宾的灯总灭得比风刮过还快。不过我想,若是洪波上台,“朋友眼中的他”反而能替他挣不少分。
陆至炀告诉我:“洪波在广美附中就很有大哥范儿了,为人特仗义。他经常借钱给朋友,借光了就自己忍饥挨饿,也不吭声。最严重的一次是,他连续7天没吃一餐饱饭,光喝矿泉水。后来他跟我说起饥饿的感觉,就是成仙人的感觉,走路腾云驾雾的……我暗自想,上苍保佑,下辈子还跟他做兄弟。”
是啊,若有来生,菩萨保佑,我还要和洪波做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