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前蜀兴亡浅论
(十国之一)
许秉武
王建称尊据蜀川,承平未久衅烽烟。
骄奢嗣主嬉无度,跋扈强藩伺有年。
北顾旌旗横剑外,南来鼙鼓动阶前。
岂因玉辇归唐室,枉负金瓯坠九泉。
注:
此律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前蜀为历史背景,浅论了它的兴亡之路。
首联"王建称尊"句点明开国,"承平未久"预示危机;
颔联"骄奢嗣主"直斥王衍荒嬉,"跋扈强藩"暗指后唐伐蜀;
颈联"北顾旌旗"与"南来鼙鼓"形成空间对仗,渲染亡国氛围;
尾联"玉辇归唐"用王衍面缚出降典,"金瓯坠泉"喻政权覆灭。
全诗以"兴-盛-衰-亡"为脉络,合符历史的事实。
七律·后蜀兴衰成败叙
(十国之二)
许秉武
锦城春色锁龙韬,四十州藏蜀道高。
玉垒云浮王气黯,剑门雨蚀战痕糟。
芙蓉帐暖承恩重,勤政殿深争谏臊。
若使花卿持虎节,岂容宋帜换降旄。
注:
此律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二后蜀兴亡为背景:
首联"锦城""四十州"暗喻孟昶初据两川之盛;
颔联"玉垒""剑门"对仗,以地理意象昭示天险不足恃;
颈联讽孟昶溺于享乐而疏远忠谏;
尾联用"花卿"典故,假设后蜀能重用如唐将花敬定般的虎将,或可免于降宋之辱。
"降旄"一词双关,既指蜀主投降仪仗,又暗含"孟"字旗号坠落之意。
七律·浅论南吴成与败
(十国之三)
许秉武
杨吴霸业起刀弓,乱世雄踞杨子东。
徐氏弄权移鼎祚,李唐耀武卷狂风。
三州基础虚流水,卅载繁华类转荭。
最是广陵城上月,谁知宫阙没蒿蓬。
注:本诗以南吴兴亡为主题;
首联写杨行密以武功奠基,颔联述徐温擅权与李昪篡位,颈联叹基业短暂,尾联借广陵月色作结。
通过"弓""蓬"等意象,展现政权更迭的沧桑感,末句尤以永恒月色反衬王朝湮灭,得余韵悠远之致。
七律·浅咏南唐兴亡史
(十国之四)
许秉武
李唐余脉踞江东,划界长河妄谓雄。
保大虚图还故土,开封终见降王公。
三千里地山川碎,四十风光社稷空。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中。
注:本诗浅咏南唐兴亡史。
首联写南唐割据江东,颔联"保大"指南唐中主李璟年号,"开封"为宋太祖灭南唐时之京都 。
颈联化用李煜"三千里地山河"名句,
尾联再现后主辞庙场景。
全诗通过年号对照、数字对比,展现这个"余脉政权"从妄自称雄到仓皇辞庙的完整兴亡历程。
七律·浅吟吴越兴亡
(十国之五)
许秉武
钱王射海起宏图,十四州承汉室符。
陌上花开归缓缓,塘边潮信去呜呜。
三秋桂子输金帛,半世烟霞枕玉壶。
莫道临安歌舞地,汴梁一诏罢雕弧。
注:本诗以吴越国兴亡史为题,首联写钱镠"钱王射潮"立国,受封十四州。
颔联化用"陌上花开"典故,暗喻纳土归宋的宿命。颈联讽喻钱俶用民脂民膏换取偏安。
尾联直指978年钱弘俶奉诏入汴京献地之事。
"雕弧"既指武器封存,亦象征政权终结,与首句"射潮"形成强烈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