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废墟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嬗变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建设历程梗概
让盘龙城重展雄姿,是江城人民盼望已久的事情。
明嘉靖《黄陂县志》载:“盘龙城在县西五十里。”已分明记录在公元1556年官方文献中,横店张家楼子同治族谱还绘有图案。到了1954年,武汉特大洪水,人们茫然不知祖根,这里成了筑堤就近取土场。
秋水退后,湖北省文管会工作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线索,来此调查,取回样本,做了简要报道。查阅民国陆军地图,才知原由。1956年11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盘龙城遗址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国家学术刊物《考古通讯》第一期报道盘龙城采访信息,引起专家们重视。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由李云鹏队长带领,对盘龙城进行首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玉器等,从而拉开了考古的序幕。
撩开盘龙城神秘面纱,是1974年春,在北京大学俞伟超教授、湖北省考古队王劲主持下,对盘龙城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经过碳14鉴定,确定了城址为商代二里岗期,即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早期!40多件青铜器、100多件玉器、1500件陶器重见天光。
考古工作紧锣密鼓,从1976年到198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对二号宫殿、南城垣、壕沟、李家嘴、杨家嘴、杨家湾墓葬进行多次清理,获得重大成果,廓清盘龙城本来面目。
1983年夏,全年降水1962毫米,发生大洪水,民工们涌上盘龙城遗址取土,考古工作站长陈贤一跪地磕了三个响头,请求移师别处,无效。跑了十里路,在滠口找到副县长张文波,避免了1954年旧戏重演。
夏商周断代史首席专家们纷至沓来,也吸引了海外学者的目光。盘龙城出土文物巡展,轰动了世界考古人士。各级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盘龙城顿时闻名遐迩。
沉寂3500多年商代古城顿时跻身国家队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国家文物局宣布,经中国社科院组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家级《考古》杂志评选,盘龙城当选为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2002年1月,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历史名城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云集了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等40多位顶级专家,就盘龙城是武汉之根达成基本共识。盘龙城造势运动达到空前。
期待与大武汉城市之根对话,黄陂人一直梦想,在呐喊。重展雄姿,是久远的隔空。从发现到2004年,半个世纪。
1992年4月,黄陂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盘龙城的设想与建议》递上武汉市市长赵宝江的案头,当即给予批示,要求市规划局制定方案。
盘龙城规划在默默推进,仿佛在等待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1992年12月,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黄陂县滠口经济发展区。1994年3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盘龙城遗址风景区保护开发规划》,踏上了建设漫漫长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家文物局、省市官员密集到访盘龙城进行调研。省市博物馆与省考古所又组成联合考察队,先后运用现代科技,对田野进行大规模物探考古,采用红外线扫描手段取得重大收获,探明商代码头遗址,找到外城垣,对盘龙城又有了新的认识。
经国家文物局考察,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武汉市政府协商,决定将盘龙城遗址由省管移交到市管。武汉市成立了盘龙城博物馆筹建处,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2000年3月,签署了移交协议,盘龙城才有了归属感,有了自己的家。与之相匹配的是,将滠口发展区更名为盘龙城开发区,实现了名实相符。
2004年6月2日,时任市长李宪生宣布,盘龙城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市政府投入800万元作为核心区保护经费,用于居民搬迁,道路建设,园林绿化以及其它事项。8月19日,时任武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车延高到黄陂考察指出:盘龙城附近的搬迁要有条不紊进行。按照李宪生市长指示精神,将新村建设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搬迁方案,全面考虑农户搬迁后的生产与生活,顾及农民利益。预示盘龙城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2007年,国家文物局划拨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盘龙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
四川三星堆考古遗址建成开放,大武汉顿有奋起直追的慷慨。自2010年以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携带市民的呼声,在武汉市两会上提出迅速建设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议案,时任武汉市政协委员、黄陂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穆书芹疾呼。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省市领导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武汉市“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任务、目标和步骤。
盘龙城建设走完了法律程序后,驶入全面推进快车道。高起点、大手笔规划首先走在了前面。2005年,编制了《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初稿,2008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
2009年,编制了《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2010年,编制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暨文物保护工程可行性报告》获省文物局批准。
设计工作更是站在制高视野上,着眼于未来。2012年,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盘龙城遗址公园建设概念性设计方案》。经专家们进行评审论证考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的方案脱颖而出,顺利中选后,要求进一步深化完善设计。2013年按国家文物组织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修订。2014年,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时,还在全球征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中选方案优化设计获国家文物局审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盘龙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方案》,是保护与开发建设纲领性文件,国家文物局还聘请了中国旅游设计院编制完成了《盘龙城遗址文化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对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定位,策划包装和效益预测。
组建强有力工作专班,稳步推进盘龙城建设工作。在省文化部门指导下,武汉市先后成立了遗址保护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保护与展示规划工作小组,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武汉市再次调整领导小组。健全了以刘英姿副市长为组长、黄陂区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专班。黄陂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政委、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还在盘龙城中国院子内设立了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扎实开展保护与建设工作。
拆迁是盘龙城建设的硬骨头。指挥部及时召开建设工作情况现场协调推进会,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2004年、2005年,市政府下拨2100万元专款,对遗址核心区杨家湾、江家湾两个自然湾70余户村民进行整体搬迁,拆除遗址核心区的民宅,为遗址文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6.55平方公里范围内2个村,13个自然湾,拆迁工作艰难地递次推进。核心区叶店区域114户,553人,23317平方米房屋,一般拆迁户785户,2683人,430726平方米房屋。建设控制区拆迁744户,2188人,113826平方米。
公园区域内分批拆迁9个自然湾,叶店村一个:小张湾。下集村八个:长峰港、下集南、下集中、下集北、张吕湾、大倪湾、郑家咀、童家咀。拆迁1029户,2292人,拆迁面积639800平方米。其中,叶店村小张湾拆迁102户,270人,拆迁面积64400平方米,下集8个湾,拆迁927户,2022人,总计拆迁575400平方米。
很多村民,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要他们搬走,情有不舍。每家上门艰苦交谈,不知磨难了多少嘴皮,比当年计划生育工作,妇女做结扎难得多!叶店村原主任邓三炎深有感触说。
家要搬,祖坟要移,村民们说,不能惊醒了祖先的好梦,要迁祖坟,必须举行一个仪式。指挥部与村委会研究,集体公祭,全部移公墓,感动人心的场面回荡在胸中。
小张湾某老农,一天搬两次家,村干部上门,签约可以,必须在毛主席像前磕头。他说毛主席呀,我相信您;老人家不会欺骗我们的。村干部点了点头,满足了他的要求,大家会心的笑了。
资金是建设盘龙城最大的关键,而筹措资金也成了盘龙城建设的保障。依据盘龙城遗址公园概念规划概算,盘龙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资金约需31亿元。其中遗址核心区文物本体展示,博物馆建设工程所需资金9.71亿元,包括规划方案编制、文物本体保护工程、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征地拆迁安置费用等,遗址公园盘龙城古肆配套设施工程,征地拆迁补偿等。
而当时仅筹措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0.25亿元,推算拟争取国家文物局补助经费2亿元,市政府支持资金1-2亿元。资金缺口很大。
按照市领导小组要求,争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项目建设,争取PPP模式。黄陂区领导带队,借助广交会、汉交会等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工作。先后与中房、绿地、省圈投、市联兴投、华夏幸福基业、保利集团等多家企业,就合作进行磋商。
2014年5月,与中国保利文化公司、保利武汉地产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与欧亚达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地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遗址公园建设,为项目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添了盘龙城建设者的底气。积极争取省市文物部门同意,将盘龙城以东,位于遗址控制地带的100亩土地,用于商业开发筹资3亿元。抢抓2013年中央文化体育专项补助资金机会,成功申报获得6000万元资金。
区委、区政府多次召集区文体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研究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敲定《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施工许可证》等办理工作,按照法律程序,实施招标投标,完成了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环境评估,规划选址等工作。策划筹备完成了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启动仪式,2013年8月30日正式动工。
按照武汉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精神,明确了盘龙城遗址公园为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提出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建设盘龙城遗址保护工程,完整再现3500多年前早商原貌。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盘龙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展示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夯土筑成的古城垣进行修补,对宫殿区进行展示,对作坊区、墓葬区进行复原,达到整旧如旧,便于同大武汉城市之根对话,聆听古城宫殿的声音。二是对遗址区域内的杂木进行清除,种植绊根草,恢复原生态自然面貌;三是及时进行渍水排放,保持地面平整光滑;对遗址区内道路维持原来面貌,配套必要的管理设施建设。核心区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已于2015年底完工。
第二步,建设盘龙城博物馆工程,地址在大邓湾一带,主体结构已经完工,配套工程尚在按既定安排施工中。
第三步,在遗址保护区北部与东部的控制地带,建设盘龙城遗址公园区域内商业服务与配套工程。包括盘龙古肆、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园、文博会展、文化创意、休闲演艺,形成文化市场。
按照分工、包干:遗址核心区建设主体为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地产集团负责建设,核心区本体保护与展示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环境整治工程,核心区建设2017年底全面完工。遗址西大门建设主体为武汉市文化局、市地产集团负责建设,主体工程在2017年完成,少许部分按照市领导意见进行改造充实完善。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建设主体为黄陂区人民政府,项目业主为武汉市盘龙城镇建设有限公司,由武汉市地产集团代建,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结构已于2016年底完工,内外装饰、展品陈列布置工作进入尾期。按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盘龙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盘龙城博物馆建成后,由黄陂区人民政府移交武汉市文化局管理。
建设盘龙城博物馆地下停车场,规划停车位1300个,由武汉市民防办建设、黄陂区人民政府配套两部分组成,2017年10月动工。
盘龙城遗址公园有5000米环形道路。以博物馆东为起点,经小王家嘴、杨家湾北外城垣遗迹、杨家湾北盘龙湖畔、考古工作站、宫殿城垣、在小嘴、艾家嘴、体验考古烧陶、小嘴铸铜、古人劳作......
碎石路、木栈道、仿木桥梁、鹅卵石撵站等相间于遗址、山林、湖塘之间。人们参观考古现场,徜徉于湖光山色,在花丛草甸野营,与古人对话,对空遥接,自觉十分惬意。
盘龙城文化建设,进行了40年马拉松长跑。进入20世纪末,盘龙城成为新闻的热点。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连篇案牍进行专题报道,全面宣传盘龙城。
郑自来、聂建新、皮明庥编辑出版了《盘龙城研究——盘龙城建筑年代》、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编写大型学术专著《盘龙城》、武汉市委宣传部《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论文案》、《盘龙城精品图片集》。
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先后编辑出版了《盘龙城诗词集》、《盘龙城辞赋集》、《忠德书法盘龙城》、《盘龙城开发区志》,文联出版了《盘龙城故事集》、小说《盘龙城》、《黄花涝》。
2001—2007年武汉歌舞剧院,先后创作排练了大型歌舞诗乐《筑城记》、《楚风汉韵》冲刺文化奖。
3500多年历史,1954年发现,54年等待,40年呼唤,5年建设,终于与全国人民见面,与江城人民相逢,围炉夜话,讲叙了3500多年前故事,大武汉的风华少年以无比自信,开创未来。
当今的盘龙城人虔诚的扪心自问,我们姗姗来迟,是否有愧于前人,有愧于这片土地?2017年3月,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武汉市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紧接着他又冒雨调研盘龙城遗址,强调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武汉靓丽的名片。代表着1000多万江城人民铿锵誓言!
我们游览盘龙城时,去领略先人们的创造,“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从1978年到1988年,盘龙城遗址跃进为国家队伍,第一个10年;1988年到1998年,盘龙城走进普通百姓心中,第二个10年;1998年到2008年盘龙城千呼万唤在梳理中,第三个10年;2008到2018,盘龙城进入建设火热中,第四个10年。2018年以后,盘龙城还有什么奢望,那就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已在呼唤......
关于作者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