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换命”的救人方式,值不值?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今年的五一假期期间,一则“舍命救人”的消息刷遍网络,在刺痛亿万网友的同时,也感动了整个中国。
.. 5月1日上午,在浙江温州楠溪江畔,42岁江西藉退役军人高武为救一名9岁的落水男孩,在湍急的河水中托举孩童近20分钟。小男孩最终获救,而他却因体力不支溺水,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永远地倒在楠溪江。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件事让国人泪奔。高武的英雄行为,无疑令人敬佩点赞。而事后各大平台上的网友跟帖,几乎是一边倒地为之惋惜,并称如此“一命换一命”的救人方式,不值得也不宜提倡。那么,面对英雄的壮举,我们应该深怀敬意,崇尚追随,而不是妄加“责怪”。我相信,在危急时刻,无论你是何种职业的人群,都会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但这种“以命换命”的救人行为,到底值还是不值,真的无需再问。
其实,对于“英雄”这个词,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爱恨参半吧!爱他的舍身救人,无私奉献;同时又恨伴随着牺牲,失去的,必然会给牵扯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当然,英雄的壮举,是勿用置疑的,留给社会的应该是妥善处理好后事,切莫让英雄陨落,家人有怨。、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退役军人高武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不正是给予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吗?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