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阳镇井家洼热闹的周末大集和免费午餐
作者:伍达
泰城东15公里,有个以农业为主的井家洼村。这里苗木葱郁、大棚连片,还有几家工厂点缀其间,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日子过得殷实热闹。每逢周末,村里的大集便是最鲜活的舞台,而正午养老幸福院里的免费午餐,更是集上最暖的烟火。
中午时分,养老幸福院的青砖院子里早已坐满了人。两口直径超一米的大锅支在灶台,豆腐炖肉咕嘟冒泡,香气漫过灰瓦墙。银发老人拄拐缓缓入座,孩童攥着馒头在桌间穿梭,穿冲锋衣的城里游客也跟着排队——搪瓷碗递过来时,雪白的馒头、油润的大锅菜冒着热气,所有人围桌而坐,吃得香甜。“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吃,赶集的来客也管饱!”村委负责人笑着招呼,单锅能供350人的大锅灶,盛的是孝善传统,更是敞开家门的热乎劲儿。有人端着碗跟邻座唠嗑:“比自家灶台炖的还香!”满院的碗筷碰撞声,混着槐花香,成了大集最动人的开场白。
穿过饭香飘溢的巷道,集市区已是人声鼎沸。蔬菜摊前,黄瓜挂着晨露,茄子紫得发亮,农户掀开草帘,露出草莓和现磨小米:“尝尝咱自种的花椒!”文创摊旁,烙画葫芦泛着暖光,“家和万事兴”的书法作品刚晾干,非遗传拓的手艺人正专注刷墨,年轻姑娘举着手机拍下宣纸上的纹样。戏台最热闹,蓝布檐角的铜铃随掌声轻晃,剧团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台下大爷大妈打着拍子,卖菜大姐边择菜边跟着哼,竹篮里的双孢菇仿佛也在和节奏。
村里的文化长廊上,古代孝子典故与现代“好儿媳”事迹并排陈列,村史馆中旧犁耙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奖状静静相望,诉说着从“苗木+大棚”到“农文旅融合”的转变。村委主任说:“早年靠种地,如今大集聚人气,草莓、葡萄酒卖出去了,孝善口碑也传远了。”
每逢集日8点半,泰城直达的免费直通车准时抵达。城里人拎着帆布包下车,先钻大棚摘草莓,再到非遗摊挑幅拓片,临近中午便往养老院赶。“不为省钱,就为这口热乎气!”李阿姨带着孙子吃得满足,小家伙早被戏台锣鼓勾走了神。
日头西斜时,直通车满载返程。有人抱着蔬菜,有人揣着书法卷轴,车窗里飘出“下周还来”的话音。养老院的灶台余温未散,帮厨婶子收拾着碗筷,戏台琴弦似还在震颤——井家洼的烟火气,随着夕阳一起,被带回了城里。
这便是井家洼的周末:一顿免费午餐暖了胃,一场大集活了村。烟火升腾间,既有孝善温情,也有乡村振兴的底气。若想寻真正的人间烟火,泰城东15公里,下个集日,井家洼等你来尝这口热乎饭。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