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到大同旅游,当然要去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处大同西郊,距市区16公里,市内有多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就是石窟景区,游客前往,非常方便。
来到石窟景区,眼前一片精致考究,兼有汉唐风韵的建筑群,时值春日旅游旺季,早晨园林尚未开放,天南地北集聚而来的游客已在广场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到点开放,随着入园游览的人流一路走过,颇具北方园林特色的观赏点:殿堂楼阁,庙宇,进出通道,水榭廊坊,商业街区,餐饮服务区,文史资料展馆,辅之以成片的草坪绿化。园中挺拔的油松,樟子松,临水的五角枫,红碧桃,路边的海棠,杜梨,间有大块山石点缀。亭间歇脚,路边座椅,甬道连接至称为西周山的云冈石窟群,一片区域使得围绕石窟景点扩展成了数十倍面积的大同云冈石窟主题公园。
来到云冈石窟的山门入口处,拾阶而上,见一平台边依山体修建的一处墙壁,大理石墙面上刻有精美魏碑体的一幅手书文稿,百十余字,布局得体,内容为佛家心经谒语,难懂其意,落款为景明四年比丘尼昙媚。也就是说这幅字是一个叫昙媚的尼姑写的。
这是最典型,最正宗的魏碑体字。
魏碑体字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习汉文,书汉字的具体实施明证和产物。
北魏初始,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给王朝治理带来极大不便,孝文帝改革要求朝廷官员及族人必须“习汉文,书汉字”,并明确规定所有上报,下发公文必须以汉字行文,这就迫使上下大小官员兴起书写汉字之风。初学之际并无章法,仿造汉隶笔画描绘,字迹显得稚拙,板正,时间长了竟也练成了别具风格的魏书,愈发精致,遂自成一体,形成了自秦篆,汉隶之后的又一书写体。因后人多在大量题记,石刻,碑文中见著,大加赞赏,称之魏碑。魏碑体其书风大气雄浑,古朴厚重,刚健灵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代书家对其推崇备至,至今仍是书法爱好者的书楷。
景区将大幅魏碑体刻字置放山门,亦是在彰显厚重的北魏历史文化,给石窟景区增添了色彩。
进入石窟主体区,由东向西,依次观摩。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伟。景区分东,中,北三区,现存主要洞窟53个,附属洞窟254个,雕凿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东西延绵有一公里。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约494年。
大同云冈石窟的雕像历来被认为是佛教雕像群,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评价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行走在石窟群里造型各异的人物形象中,还是有些震撼。一千六百多年前,人们能集智慧,功力和艺术打造出如此精美的人物雕像工程,实属不易。尤其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昙曜五窟,其中十八,十九,二十窟主体雕像群,二十窟雕像又是宣传资料中常见的云冈石窟标志性雕像,也称云冈第一大佛。雕像有17米高,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厚,身披袈裟,面形丰园,神态肃穆。整个造型除身披衣饰为袈裟外,面貌并无其他佛教元素。联想起在并不起眼的第四窟残破难辨的雕像中,石壁上有“为亡夫侍中造象记”的石刻题铭,感觉有纪念先人的意思,当然应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由此看来大同石窟的人物雕像并非都是佛教形象的塑造。主体工程的昙矅五窟中造像就有北魏五位开国皇祖的说法。而云冈二十窟中最大,最精美的雕像就应该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了。
史载北魏时,佛教兴起,曾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说法。“人主是现世佛”,于是将帝,佛合一,提出皇帝就是当今的活佛,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心理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帝王立像,以帝为佛的纪念性崇仰思维和行动。这应该是北魏王朝历时近百年,打造石窟雕像工程的重要原因。
云冈石窟群主题公园内有一展厅,收集展示着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云冈石窟参观访问的图片,影视资料。这件事当时对大同的影响很大,极短时间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了大同和云冈石窟。很多年过去了,至今大同民间还有一些有关蓬皮杜总统来大同访问的传说,其中有一说法较有意思,说是早年蓬皮杜的父亲曾在晋北传教,还传说蓬皮杜就出生在大同的许堡,大同访问是前来念旧。当然未见有官方印证。倒是蓬皮杜的儿子在2017年沿着父亲的足迹访问了一次大同,还在大同石窟前留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