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冀氏宗祠"
时代的变迁,"冀氏宗祠"逐渐演变成了学校。童年的时光是在这里学习成长渡过的。节假闲佘,同伴们在祠堂门前争相骑石狮、转门环,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记忆……
"冀氏宗祠"老辈人叫它"冀家祠堂"。坐北朝南,巍然屹立在村中南的石头坡上。它承载着始祖冀義公与趙氏生六门繁衍创业叙写故事的地方,它不仅是冀氏家族的根,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场所。给人一种庄严、神秘、敬畏之感。站在它面前,不由得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家族氛围之中,勾起后辈人对老祖宗的敬意和怀念。
远远望去,祠堂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冀氏宗族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变迁。
记忆中的祠堂门庭,三大开间,堂皇而威严。屋檐下有五六十公分宽、八九十公分高的砖砌硷台。中间为祠堂门道,两扇漆黑大门上五行铜铆有序排列,中间两个铜虎头嘴里衔着大铜环,两尊石狮守护在祠堂两边,尽显出庄严和安宁的气息。门上高悬着"冀公邻太史"金色大匾,字迹饱满、苍劲有力。彰显着冀氏家族的荣耀。门道两端背墙上各有一圆形窗洞,内有木格相间。
大门对过建有一高大的照壁,由壁座、壁身、壁顶组成,高度宽度与祠堂大门的比例相协调,聚气纳福。更能显示出祠堂的威严肃静,又可看得出祠堂建筑装饰的文化意义。壁身中间由万字拐连成的方形大框内嵌入了方块砖对角而立,与壁顶、壁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在暗示后人做人处世要有规有矩。看似一堵普通的墙,静静矗立在那里,不由得让人心生好奇,不知道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踏着五级青石条铺就的台阶而上,推开大门,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音,看到了一代又一代族人的祭拜与祈福。锃亮铜环发出的声响,又似乎在吟诵着家族兴旺发展壮大的续曲,维系着家族血脉的延续。脚下的门槛已被岁月磨得光亮,沉淀着族人的记忆和期盼。大门两边的影壁上是否有"壁缘"已经没有印象了。
门内有一影壁墙,木质结构,用来化解门外直冲的煞气。宛如一道神秘的屏风,似乎将尘世的喧嚣与内里的宁静隔绝开来,是在表达冀氏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后来为学子通行方便而将其卸掉了。
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耳房,传说是族长议事的地方。后来便成了老师居住和办公场所。
祠堂正北就是祭祀大堂。长长的屋脊中间有一神楼,两端各有一神龙在仰天长啸,脊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兽,栩栩如生,古香古色砖瓦和特有的建筑风格,尽显出冀氏家族文化的灵魂,更能体会到冀氏家族文化的力量和韵味。
记忆中没有见过祭祀大堂的门坊。只记得堂中有一长方形木质大供桌,一般都是用来上香、敬献供品,自觉不自觉地让人有一种庄重之感。东西墙壁上绘有壁画,尽管斑驳,上面的人物景色依旧清晰可见。当时年幼,并不知道绘画的内容,现在笨想起来,或许是记载着族人始祖壮大发展的故事,以及族人的追求和梦想;也或是教育族人如何为人、做事、处世之道理。
堂院有东西厢房,据说是族人活动放置什物的地方。后来都成了教学场所。
大堂紧临西厢房的夹道中有一块两米高的大石碑,其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只是听叔父冀浪民讲:“从老人哪里知道,记载的是村上一个什么京城大官,叫什么也说不清,只是传下来'司马迁是咱村人'这么一句。"究竟是谁,碑也不知道去向,无从考证。
院中东南角是"冀氏义学书院",村上的后生均可免费入学。后来东厢房与义学书院相通,俗称大教室,几个年级复式教学。通往义学书院过道的门洞上,有砖雕"风追司马"四字。传说是在外做县令的冀兰泰回乡,察看义学书院并给予大力资助,并提笔写下了"风追司马"几个字,以鼓励后生们确定人生信念和目标,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像司马迁一样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冀氏宗祠"是冀氏家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见证着家族的兴衰,而且也承载着后辈人对老祖宗的敬意和怀念,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永远忘不掉的记忆和永恒的眷恋!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冀氏宗祠"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是长长的喟叹,无限的惆怅,仰头噫嘘,除了憾慨还是憾慨。有朝一日,期待乡贤和有识之士能够聚宗族之力,使"冀氏宗祠"重睹天日……
202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