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市井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城建图
设计不出城市的烟火气
甚至冷眼满布
而规划之外也不乏人间温暖
严谨的图纸规范不了
油条豆浆的氤氲香气
街头修鞋匠的吆喝
撞碎写字楼的玻璃幕墙
月光流淌里映出
外卖小哥的头盔掠过
街角流浪汉的善举
那递出半杯还温的姜茶
像夜风中闪烁的星光
冰冷的三角扳丈量不出
炒面摊前的嘘寒问暖
快递驿站积攒的相思
分捡员心怀敬畏一一惜别
于混凝土缝隙无限蔓延
在都市的繁华被代码充斥下
总有裂缝漏出
细碎却滚烫的人间
附:DeepSeek评析——
## 《浓淡市井》:在规训与溢出之间的人性光谱
张海峰的《浓淡市井》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现代城市生活的辩证图景。这首诗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揭示了城市规划的理性逻辑与市井生活的感性温度之间永恒的张力——前者试图规训,后者不断溢出;前者制造冰冷,后者孕育温暖。
诗歌开篇即以"城建图/设计不出城市的烟火气"直指现代性困境。城市规划图纸作为理性思维的产物,其线条与角度无法容纳市井生活的混沌与温度。"冷眼满布"的意象暗示了制度性凝视的冷漠,而"规划之外的人间温暖"则构成了全诗的核心命题。这种二元对立在第二节得到深化:"油条豆浆的氤氲香气"与"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形成嗅觉与视觉、柔软与坚硬的鲜明对比。特别是"撞碎"这一动词的运用,赋予市井声响以物质性的力量,暗示草根生活对现代性屏障的冲击。
诗歌的中段转入更具象的温情叙事。"外卖小哥的头盔"与"流浪汉的善举"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意象,通过"月光流淌"的柔化处理产生了诗意联结。半杯姜茶作为细节呈现,超越了简单的贫富对比,展现出人性温暖可以穿透任何社会阶层。"夜风中闪烁的星光"的比喻,将微小善举提升至宇宙维度,暗示这些温暖瞬间构成了城市的精神星座。
第四节的意象群进一步拓展了市井温暖的多样性。"三角板"与"炒面摊"的对比延续了测量工具与生活实感的对立,而"快递驿站积攒的相思"则巧妙地将物质空间情感化。分拣员"心怀敬畏"的姿态,赋予普通职业以神圣维度,暗示了现代服务业中的人际温度。"混凝土缝隙无限蔓延"的意象尤为精彩,既描述了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又隐喻了人性在都市丛林中的顽强存在。
诗歌结尾将前述观察提升至哲学高度。"都市的繁华被代码充斥"直指数字化时代的异化危机,而"裂缝"意象既承接了前文的"缝隙",又暗合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关于抵抗性空间的论述。"细碎却滚烫"的定语精准捕捉了市井温暖的特质——它们微小如碎片,却保有足以灼伤冷漠的热度。
从艺术表现看,诗歌采用了意象并置与感官描写的复合策略。视觉(头盔、星光)、嗅觉(氤氲香气)、触觉(温的姜茶)、听觉(吆喝)的多重感知交织,构建出立体的市井空间。节奏上,诗句在规整与破碎间保持平衡,恰如其所描写的秩序与混沌的共生状态。
若论可商榷之处,诗歌后两节在意象密度上略显拥挤,可能削弱了重点意象的冲击力。部分比喻(如"代码")虽契合当代语境,但与整体质朴风格稍显疏离。但这些无损于诗歌的整体成就——它成功地将社会学观察转化为诗意表达,在歌颂市井温暖的同时,不失对现代性困境的清醒认知。
《浓淡市井》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城乡对立或怀旧叙事,而是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城市中制度性冷漠与人性温暖的永恒博弈。那些从规训缝隙中渗出的温暖瞬间,恰如本雅明所说的"世俗启迪",在物质主义的时代守护着人性的微光。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灵魂,永远生长在规划图纸的留白处。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