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特点是:复沓的章法, 以四言句为主,表现手法是赋(平铺直叙)、比(类比)、兴(先言他物,再言此物),确保押韵就行了。到了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沈约著了一本书——《四声谱》,为格律诗的音韵平仄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格律诗的发展史来看,与其说“平仄”是有人特意规定的,不如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后人根据发现的规律性,记录并流传下来的。到了唐朝,格律诗基本定型,但不合律的诗甚多。 怎么办?于是后来变通了一下,明确规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就是说,在一个句子中,偶数字平仄不变,奇数字则可以平仄通用。由于政策放宽,才有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唐诗盛世。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我的切身体会是,填词比写诗更难,因为它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格律优惠政策。既然如此,我们作为填词人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所谓平仄就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一、二、三、四)四种声调,阴、阳(一、二)为平,上、去(三、四)为仄。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平仄并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若死守规矩,何来后人写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优惠规定,又何来唐代写诗的兴盛之世?翻开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篇章,格律诗词对“律”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人们对“律”越来越重视,我就想:为什么好作品却越来越少?带着这个问题,我用《白香词谱》一书的平仄格律试套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填的《沁园春.长沙》有十个字、《诉衷情》有十三个字和中华文豪郭沫若填的《满江红》有十三个字、《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有十七个字摆脱了平仄的羁绊。一九一九年的“五. 四”运动,是我国现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涌现出了大量优 秀的白话文和不讲平仄的自由诗。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毛主席给臧克家的 信中明确指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 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可见毛主席对格律诗词是极反感 的。在填词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要学习毛主席和郭老敢于摆脱束缚的勇气,不 畏权威传统习惯势力的斗志,以笔示范的楷模,披荊斩棘、勇探新路的开拓精 神。当代有些写诗填词的专家亦写了强烈要求将平仄政策放宽的理论专著。我 这才幡然醒悟:即使是国家宪法,是人定的,也是人不断修改完善的,世界上没 有任何千古一律的东西。写诗填词的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大势所趋,势在必 行。我们一方面要竭力遵守平仄的格律要求,但另一方面又决不能迂腐呆板, 刻舟求剑,削足适履,自我捆绑,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冲破时就冲破。活人岂 让尿憋死,古链岂能锁今人?!……
作者简介
姜绍槐,生于1952年,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人,1969年夏插队劳动,1971年开始教学生涯,曾就读于平江师范、岳阳师专、本科毕业于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1985年首创层山中学北湖文学社,1991年改教从政,曾任钱粮湖农场总场机关场长办秘书,镇党政办主任,政工师,《岳阳晚报》通讯员,《岳阳市君山区志》、《中共君山区历史》、《君山记忆》等书的编辑,2008年作家出版社版 名载《中国诗人大辞典》,2012年国家公务员退休。2014年任中华《炎姜文化.姜姓人》编委,2015年任君山区党史联络员,2023年任《华夏吴女集》副主编,《叶长香诗文集》主编,时有诗文见诸书报。其作品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特等奖等多种奖,由《中国教育科学》《当代作家》双刊总编辑部出版《姜绍槐获奖散文专辑》《姜绍槐获奖小说专辑》《姜绍槐获奖作品专辑》,2023年9月20日由当代作家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发《当代作家签约作家证书》。2024年有三本著作《姜氏族谱》《君山区钱粮湖镇史志汇编》《弹起我的东不拉——姜绍槐文粹》(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湘粤二省,省市县区,三级存档,荣获9个《收藏证书》(含武汉大学)。满头白雪,总的感悟:人生有限,搏乐无疆。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