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乡土真味
——读孙方之先生小说《蛤蟆》有感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在广袤的乡村世界里,蛤蟆这种水陆两栖动物,对于每一个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而言,想必都不陌生。它们或隐匿于田间地头,或穿梭在潮湿的草丛,或咏叫在河沟池塘,成为乡村记忆中独特的存在。然而,关于蛤蟆竟是疥蛤蟆(蟾蜍)与青蛙(“waⅰ巴” )交配所产生的物种这一知识,知晓的人或许并不多。这就如同骡子,作为马与驴交配的产物,有着独特的分类——公马配母驴所生为马骡子,公驴配母马则是驴骡子。虽已年逾古稀,且在农村辛勤劳作多年,我却从未亲眼见过马与驴交配繁衍骡子的场景,这一奇妙的知识,还是首次从方之先生的小说中得以了解。我们都知道,骡子因生殖隔离无法繁殖后代,由此类推,蛤蟆或许同样不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
回想往昔,我在农村从事林业工作时,了解到嫁接的果木所结出的果实,其种子往往难以再次生根发芽,这是由于母本基因的差异所致。而青蛙,又名田鸡,其肉质鲜嫩,曾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小时候,我常与大哥一同在田间抓捕青蛙,剥皮炒菜,享受那独特的滋味。但疥蛤蟆,也就是蟾蜍,模样着实怪异,浑身布满疙瘩,且毒性较强,绝不可食用。幼时,只听母亲这般告诫,内心虽好奇,却始终未敢去尝试。不过,蟾蜍虽不可食,却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它所喷出的白色粘液,状如奶水,名为蟾酥,乃是治疗咽喉疼痛的良药,据说家喻户晓的六神丸中,便含有这一珍贵成分。小小的蟾蜍,在药用领域竟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实在令人惊叹。
由动物的繁衍与特性,不禁联想到人的取名,尤其是颇具乡土气息的乳名。在农村,许多人的乳名带有自然界的现象或动物的名称,叫龙、虎、豹,期望孩子能有勇猛之气;唤狗、马、驴、牛、羊,图个朴实安稳;甚至还有叫乌龟、王八的,可谓五花八门。从周易学的角度来看,起名对人的生存命运有着影响,有一种说法是,名字越难听,孩子越能平安长大、延长寿命。无论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其中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总归是有其说法与道理的。在方之先生的小说中,老板刘佩厚的小名叫刘赡子,仿佛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民间观念,为故事增添了几分别样的乡土韵味。
小说的魅力,往往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方之先生的作品便是如此,令人深深折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皆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经历与遇见。然而,他却能用那充满乡土气息、土里土气的地方语言,将这些平凡琐事生动地描述下来,并从中提炼出富有意义与价值的思想,这等功力,鲜有人能及。读方之先生的小说,仿佛是在翻阅一本淄西农村生活的鲜活史册,字里行间弥漫着家乡生活的独特味道。每一个举手投足间的细节,每一件大事小事,每一次耳闻目睹后的所思所想,在先生的笔下,皆能幻化成佳作。
先生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将其巧妙融入小说之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经过先生的妙笔,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比如,在《趁集》小说中对农村集市的描写,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仿佛一幅鲜活的民俗画在眼前徐徐展开;对邻里之间家长里短的叙述,既有温情脉脉的关怀,也有偶尔的小摩擦,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复杂与质朴。先生不仅展现了生活的表象,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人性与情感,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方之先生堪称乡土文学的导师。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例,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无尽的创作素材。先生对乡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通过文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激励着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文字描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方之先生的小说,不仅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更是我们学习创作必不可少的一课,指引着我们在乡土文学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探索。
2025.5.10 草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