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气息与哲学沉思的田园交响诗
——评刘明媛《古村落的故事》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古村落的故事》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画卷。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古树、古井、古桥等传统意象编织成网,在科学考证与文学遐思间轻盈穿行,既赋予古村落以历史的纵深感,又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流淌着对农耕智慧的温情回望,形成古今对话的张力。

文章以古村落为载体,融合植物学、中医药学、文学典故等多领域知识。如对皂角树、朴树的介绍,引用《神农本草经》《诗经》等古籍,赋予古树文化厚重感。这种跨学科知识的穿插,既展现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也彰显了其历史人文价值。

通过细节描写营造沉浸式体验:皂角树“黑黑的、带状的荚果”“树叶沙沙作响”,古井“长卵圆形的石头混合水泥渣子”,舂米坊的“吱吱呀呀声”与芝麻浓香等,形成视觉、听觉、嗅觉的强烈冲击,使读者如临其境。蜥蜴“安之若素”的拟人化刻画,赋予自然生灵灵性。文中既有对古村自然风物的细腻观察(如拥抱古树、担忧井水干涸),也有对传统劳作方式的温情回忆(推磨场景与“人间烟火气”)。通过村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蜥蜴不怕人),传递对生态保护的思考,情感真挚且具现实意义。
结尾以“古而不老”收束,呼应开篇“自然生命力”,主题明确,形散神聚。最后以呼吁回归自然收尾,升华守护传统与生态平衡的主旨。

但是,植物学与药理学知识介绍过于详实(如皂角树药用价值的罗列),冲淡了作品的文学意境。而从古井到石桥的切换依赖场景转换,缺乏情感或逻辑串联,过渡有些牵强生硬;蜥蜴“通人性”的推测有些突兀。
当然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为一篇将自然人文与哲思巧妙融合、唤起读者对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和谐共鸣的美文,是兼具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散文饕餮。

附:《菊乡文艺》2025年第18期(总第99期)《古村落的故事》
古村落的故事
东至县农业农村局 刘明媛

清润的风拂过我们的脸庞,轻轻扬起发梢,空气甜丝丝的,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上一口,沁人心脾。我们到了安徽省传统古村落——菜坑。
菜坑属于东至县花园乡老屋村,古树、古井、古桥……古村落的故事多,只等你揣摩。
一
高大的皂角树,枝头垂挂着黑黑的、带状的荚果,劲直或扭曲,新月形等规则与不规则形同生同长,果肉稍厚,两面鼓起。在鲁迅的著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绘的百草园里的自然景物里,也有皂荚树的身影。而皂荚之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李时珍云:“荚之树皂,故名。”皂角树,是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据植物学、药理学记载:皂荚树的木材坚实,耐腐耐磨,黄褐色或杂有红色条纹,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家具。皂荚树的荚果、种子、枝刺等均可入药,荚果入药可祛痰、利尿;种子入药可治癣、通便秘;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皂荚含三萜皂甙等,有祛痰、开窍的功能。皂荚中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溃疡、抗病变效果,还有抗癌等功效。皂荚的根、茎、叶可生产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液。日常中,寻常百姓使用最多的,是将皂角作为洗涤用品,洗涤衣物,免费且纯天然环保,免去皮疹、皮炎等肌肤不适的困扰,少些医院奔走中时间、精力、金钱的耗费,还有情绪中的焦虑与不悦。节能、环保、增效、健康,大自然啊,总是开启着博大的胸怀与滋养。

旁边,一棵同样高大、郁郁葱葱的古树,引得路人啧啧称赞,同行的文友热心地告诉我们,那是朴树。上面接着黄豆粒大的果子,《诗经·大雅·棫朴》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棫朴就是朴树,最早的朴树之名就源于此处。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福建药物志》记载:朴树全树供药用,其树皮和根皮能祛风透疹、消食化滞;其果实清热利咽;其叶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朴树的枝叶、树根以及树皮都是很好的药材,它能够消肿止痛,治疗烫伤,也可以用来治疗荨麻疹等。日常感冒时,也可以服用朴树的根茎,感冒症状会得到减轻。
皂角树、朴树等古树,在老屋大山中,自由地生长,修剪的大剪刀未曾干扰、打造它们的枝枝叶叶,它们自然、自由,蓬蓬勃勃,向阳而生,与旁边的灌木和谐相处,在天地间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看着枝叶婆娑的古树,我情不自禁地轻轻拥抱它,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似乎是对人间爱抚的感应,又似在告诉我们“古而不老”的秘密。

二
一口古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井口周围,长卵圆形的石头混合着水泥渣子,将这口井砌得圆润而结实,井里的水,常年清澈见底。村民说,全村的人都吃这口井里的水,我不免担忧:井水用完了怎么办?村民似乎知道我们的疑惑,他继而告诉我们:这口井里的水,永远不会干涸,始终这么多。我抬头四顾,周围都是山,山上树木葱茏,自然地下水源源不竭,植被这么茂盛,井里的水一定含有硒、锶等各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吧!怪不得村里的老人长寿者多呢。

三
清澈的河水,沿着河道蜿蜒流淌。河流上,半圆形的石拱桥,在两岸间连接起优美的弧线,走在石桥上面,不禁生发出浪漫的情愫——“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这叫龙祥桥,那边还有凤舞桥。”同行文友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龙凤呈祥、龙翔凤舞,寄托了村民美好的愿望。大山里的村民,谁不怀揣梦想,希望努力奋斗,为祖国、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相应领略人世间的风景、风情,不负人间一趟呢?

四
一只蜥蜴,捕捉了我们的眼光。摄影师们兴致勃勃地将镜头对准它,我们在旁边欣喜地议论他,他安之若素,怡然自得地或爬行,或缱绻,享受着秋日的暖阳,接受着众人凝视的目光,没有丝毫的惊恐乃至仓皇逃遁的态势,它是这种缓性子的种族吗?未必是。
小时候,看见蜥蜴趴在墙上,顽童拿棍子吓唬他,它“嗖”的一下子就逃窜到灌木丛或稻草间了。
这只蜥蜴,它是通人性的,它能察言观色,从我们的表情中,读懂了我们的友好。抑或这里的人,都不伤害它及它的族类,或者还有其他种族。它的爸妈,已经将这种温和性情,植入基因传承给了它,我相信我的推断。让蜥蜴为我们捉蚊虫,让它们自己参与食物链中,形成生物系统的动态平衡,我们只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或许,这就是“古而不老”的秘诀吧!

五
舂米坊,利用杠杆的原理,一根长方体的磨杆,一头连着磨杵,一头楔入圆柱形的木柱,木柱左右两边铆合着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夹住上面圆柱体的握杆。随着人对握杆的推拉,磨杵触向锅底或抬起,循环往复。我们好奇地掀开锅盖,新收芝麻的浓香,顿时沁入我们的鼻孔、直入我们的肺腑,好香!大山老屋的沃土上,长出来的五谷,醇香的香。
还有一种圆磨,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经常见到,长辈们一人前仰后合地推拉,另一人随着磨盘的转动,缓缓的、定量的将五谷杂粮拨入磨心。推拉磨杆的“吱吱呀呀”声、磨盘转动的“咕咕”声,身子变换的俯仰间,简直是一首和谐的交响曲、一副动人的图画。看着长辈温馨的劳动场面,幼童的我们,在一旁嘻嘻耍闹,心里全是安全感灌满的甜蜜。这种甜蜜,是陪伴的告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推磨等岁月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六
久居小城,所见高楼大厦,车来车往,无处不繁华,有时却难以安放一颗疲惫的心。来到古村落走走吧!这里的风,会拂去身上的铅尘,这里的古树、古桥、流水会安抚漂泊的心灵,只要你愿意倾听,每一棵古树、每一口古井、每一座古桥、每一只蜥蜴、每一条鱼……都会告诉你一个故事。
故事,在清润的空气里、在葱茏的绿意里、在流淌的河水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