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又在热议胖某来的创始人于某来,他本人再次登上热搜。其实,胖某来登上热搜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无论是他们在品质、服务和信誉上的表现,还是一次次把“危机”巧妙转化为“公关事件”,甚至可能是刻意策划的“舆论引爆点”,他们确实玩得很高明,尤其是在这些“事件营销”的事上。
细心的人可能早就发现了一个规律:胖某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恰到好处”地出现一次很有争议事件。刚好热度要下来,就又会有新的话题上热搜;每次话题看似负面,最终又都能“反转成正义”。比如员工红内裤过敏索赔100万、三文鱼隔夜售卖、玉石价格风波等等,这些事件无不引发全网关注,起初质疑声铺天盖地,最终却又成了企业“担当”“正义”“良知”的加冕礼。
一次两次是巧合,三次五次还可以说是运气。但如果节奏如此稳定、操作如此精准,每次都能精确命中人性软肋、引发公众情绪共鸣,还能顺利引导舆论走向“企业胜利”,那就不仅是运气而己了。这更像是一次次精密策划的“传播操盘”,一种带着深刻理解人性、算法和媒体逻辑的商业智慧了。
作为一个从商者,我本能地敏感于节奏、内容和效果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一个思考者,我也无法抑制自己的疑问:为啥每次他都能上热搜?为啥总能抓住大众情绪的痛点?山姆会员店也很有品质,危机公关也做得漂亮,为何它就不具备“热搜正义的体质,反而只要有一点问题就成负面的热搜?要知道,平台热搜的算法机制,不是随意谁都能上,没有推手,没有资源,没有背后操纵的关系网,再大的事也未必能“出圈”。
2025年5月,网红“柴某怼”公开指控胖某来玉石价格暴利,于某来愤怒回应,抖音官方随即封禁该博主30天。这件事迅速登上热搜,“玉石被抢购一空”的场面再次上演。而在2024年11月,“禁彩礼”事件、AI篡改于某来发言的视频也接连引发话题,胖某来不仅未被舆论击倒,反而一次次借势完成“价值绑定”。如果说这些背后没有团队操盘,我很难相信。群众自然会关注热点,但要让热点“持续精准地爆”,绝非简单靠“群众的眼睛”。
我不是说他们不好。事实上,胖东来在许多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制度公开透明、员工福利厚道、服务标准极高。甚至,他们主动公布财务报表、允许员工匿名举报公司问题,的确展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零售业的气度。只是,当一个企业的“正义之举”次次发生在争议之后,次次都能成功“翻盘出圈”,就不得不让我多想一层:这是天赋?是运气?还是剧本呢?
于东来最近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善良如此艰难,远非我想象”这句话特别让我略感诧异,也是因为看到这段话我才写这篇文章的。看这话说得没毛病,但一个经历过极多挫折、被社会毒打过无数次、又在商业世界里打拼数几十年、在盐碱地里深耕市场的人,真的到今天才意识到“善良不易”吗?还是这句感慨是精心包装过的“情绪引爆点”?在这个强者横行、规则混乱的现实中,善良本就从不容易。他若真是“刚刚领悟”,未免有些“人设过分纯粹”;如果是有意说给大众听,那更说明他对人性与传播的理解早已登堂入室。
我并不了解于某来这个人,没有接触过,不敢妄下评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绝对是一个非常懂营销、精叙事、善于操控节奏的人。他打造的不仅是一家超市,更是一种商业叙事的标杆,一个能精准调动情绪、操盘舆论、反转争议的实战样本。
事件营销的威力,我心服口服。从一次次争议中成功翻盘,从一次次危机中顺势爆红,胖某来赢得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公信力”。但《论语》有言:“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亦必察焉。”当一个企业被全民膜拜到“毫无缺点”,我们更该保持一丝警觉。不是因为他们一定不善,而是因为“过于完美”本身就不真实。
善良在这片土地上从不容易。这里是丛林法则,是盐碱之地,是关系网密布、拳力横行的现实社会。真正的善良,很难走到台前。真正的正义,往往要穿过千层喧嚣。而每一次胖东来的舆论逆转,都是对这一现实的某种高段位利用。
所以,我不去定性胖某来是“良知企业”还是“营销奇才”,我只想提醒:当热搜频繁,节奏精准,事件总能反转,我们是不是也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在感动,还是在被引导?你是在点赞,还是在被操盘?
善良难,思考更难。但我们不能不敢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