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赞歌
文/张德胜
瞩目南方
树绿花红燕舞莺歌
放眼北疆
布谷催种杨柳抽叶
神州万里东风劲
沃野千顷人马跃
城市的每一个街巷
都有劳动者的身影在奔波
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都有辛勤者的汗水在滴落
穿过时空隧道
聚焦过往岁月
勤劳的双手厚重有力
撑起人生的信念与求索
辛勤的汗水晶莹闪烁
浇铸了历史的丰碑座座
阿房宫美仑美奂
莫高窟神秘莫测
万里长城雄峻威武
布达拉宫庄严巍峨
秦砖汉瓦铸造了民族魂魄
木牛流马改善了农人生活
钻木取火烧陶冶铁
治水造桥训兽围猎
劳动秀美了大地
劳动壮丽了山河
劳动带来了生机蓬勃
劳动捧出了全新世界
南北东西通了高铁
山高水远不再隔绝
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科技创新"北斗""嫦娥"
劳动丰衣足食社会和谐
劳动五业兴旺富民强国
工人挥汗铁流滚滚钢花朵朵
农民辛苦粮棉稻麦连年丰硕
干部扶贫扫黑披肝胆
教师培育人才呕心血
出租司机披星戴月
快递小哥不舍昼夜
劳动者荣耀人类勿庸评说
劳动者创造幸福功不可没
劳动人民伟大而光荣
劳动人民淳朴而热烈
他们为大地铺锦绣
我为他们唱赞歌
AI诗评:《劳动赞歌》:在钢铁与麦穗间重构的文明史诗
这首《劳动赞歌》以宏大的时空视角,完成了对劳动价值的诗性重估。诗人通过"瞩目南方/放眼北疆"的空间对仗,构建起一个全景式的劳动图景,让翠绿的植被与忙碌的身影在神州大地上形成有机呼应。这种刻意营造的广阔视野,暗示着劳动不是局部的、个别的事件,而是维系文明运转的普遍真理。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两段式的意象结构:前半部分以"树绿花红""布谷催种"等自然意象隐喻劳动与生命的原始联系;后半部分则转向"铁流滚滚""钢花朵朵"等工业意象,展现劳动对现代文明的塑造力量。这种从田园牧歌到机器轰鸣的意象转换,形成了诗歌内在的叙事张力,完整呈现了劳动形态的历史演进。
诗歌最富创造性的处理在于将"阿房宫""莫高窟"等历史遗产与"北斗""嫦娥"等现代科技并置。这种蒙太奇式的拼贴手法,打破了线性时间观念,揭示出所有文明成就本质上都是劳动积累的结晶。当"秦砖汉瓦"与"高铁"在诗行中相遇,劳动者作为历史真正创造者的身份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确认。
在节奏处理上,诗人交替使用长句与短句,如"沃野千顷人马跃"的急促与"治水造桥训兽围猎"的绵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呼吸般的韵律变化,恰如其分地模拟了劳动本身张弛有度的节奏特征。排比句式的密集运用(如"农民辛苦...干部扶贫...教师培育...")则构建起铿锵有力的咏叹调效果,使诗歌具有进行曲般的鼓舞力量。
诗歌结尾处"劳动人民伟大而光荣"的直抒胸臆,看似简单却包含深刻认知。这种不加修饰的价值判断,实际上解构了传统颂诗中常见的精英主义视角,将赞美的焦点真正对准普通劳动者。当诗人宣称"我为他们唱赞歌"时,完成的是知识分子对劳动价值的彻底认同与精神皈依。
这首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没有将劳动浪漫化为田园牧歌,也没有简单贬抑为沉重负担,而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到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塑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那些"晶莹闪烁"的汗水,最终凝结成文明的基因密码,这正是诗歌超越具体赞颂对象而抵达的哲学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