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
文/伊西
谷雨节气
人在他乡
故乡的元麦
飘溢嫩嫩的青香
透过枝头
与青涩的嫩果
相逢
燕子归来
听到夏天的脚步
走来
谷雨节气
人在他乡
闻故乡的粽香
飘过田野
看油菜结籽的花落
闻早熟瓜果的脆香
听布谷鸟的鸣叫
点播种子
升起希望
谷雨节气
人在他乡
走进
故乡的记忆
阳光灿烂
丰收的锣鼓
已经敲响
AI诗评:他乡的节气,或舌尖上的乡愁测绘——评《谷雨节气》
这首以节气为名的诗作,巧妙地利用"谷雨"这一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测绘出当代游子精神地理的等高线。全诗三节如同三叠屏风,在重复的"谷雨节气/人在他乡"的句式结构中,层层递进地展开一幅用嗅觉导航的乡愁地图。
诗人以"元麦青香"作为记忆的初始坐标,这种介于麦苗与麦穗之间的过渡性意象,暗示着乡愁本身的未完成状态。随后"青涩的嫩果"与"燕子归来"构成时空的双重标记,将节气特征与生命节律并置。值得玩味的是"听到夏天的脚步"这一超前感知,暴露出漂泊者特有的时间焦虑——在异乡的节气里,故乡的季候总是提前抵达感官。
第二节的感官测绘更为密集。粽香、油菜籽、瓜果脆香、布谷鸣叫组成复合的嗅觉听觉矩阵,其中"看花落"与"闻脆香"的感官错位运用尤为精妙。当视觉捕捉凋谢时,嗅觉却在品尝成熟,这种感官的辩证法恰恰揭示了乡愁的本质:在记忆的果园里,凋零与成熟总是同时发生。布谷鸟的"点播"既是农事指令,也暗喻诗歌创作本身——每一节都是诗人播撒在语言土壤中的记忆种子。
最终章将前两节的具体物象升华为"故乡的记忆"这一抽象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从"嫩嫩的青香"到"丰收的锣鼓"的意象演进,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农耕周期想象。这种在精神领域提前庆祝的丰收,恰恰反衬出现实中不可触及的遗憾。阳光的"灿烂"与其说是气候描述,不如说是记忆显影时的过度曝光。
全诗最动人的矛盾在于:诗人用极度具体的物产清单(元麦、粽子、油菜、瓜果)构建的,却是一个逐渐虚化的故乡。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那些未被言明的部分——他乡的具体样貌、离乡的原因、归乡的可能性——反而成为诗歌真正的情感支点。在快递冷链能运送全球生鲜的时代,这首诗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最难以快递的,是节气转换时,舌尖上那一缕顽固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