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志和《渔歌》中的“西塞山”在哪里?(续二)
渔 歌
[唐]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网友露洗遥峰月未沉问:钟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想向您请教一桩聚讼颇多的学术公案:张志和《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西塞山”究系湖北黄石、浙江湖州抑或宜作宽泛意义理解?有论者认为:通过梳理,黄石西塞山也是名胜之地,白鹭飞、绿蓑衣的意象在张志和前已经存在于西塞山的诗歌中。您是否赞同?谢谢!
钟振振答:(接上期)我倾向于张志和《渔歌》中的“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而非今浙江湖州。
为什么?因为张志和是唐代人。我们对其作品中所涉及的地名进行考证,必须以先唐及唐代的文献为准。特别应以唐代的文献为准,这叫做“以唐证唐”,是最科学的考据方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等地理书,都只记录了一处“西塞山”,即今黄石西塞山;至于湖州西塞山,则均未提及。
唐人诗里,“西塞山”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上期的“答疑”里,我已排比、考证了九人九首,皆指今黄石西塞山。本期继续排比、考证:
〇齐己《过西塞山》曰: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终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
按,“汉口”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在今武汉。地处今黄石之西,长江黄石段的上游,江面距离去黄石也只有两百多里。“吴头”,今江西古代号称“吴头楚尾”。“楚树出吴头”之“楚”,即指今湖北。湖北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的核心地域。故此诗里的“西塞山”,应是黄石西塞山。长江黄石段再往下,便是今江西九江,即所谓“吴头”。
〇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曰: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按,此诗见《皮日休文集》卷一〇,其前一首为《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后一首为《襄州春游》。“襄州”,即今湖北襄阳。故此诗里的“西塞山”,当指与襄阳同在今湖北的黄石西塞山。
〇孟浩然《旅行欲泊宣州界》曰: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
〇韦应物《西塞山》曰: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〇窦常《晚次方山精舍却寄张荐员外》曰:楚腊还无雪,江春又足风。马羸三径外,人病四愁中。西塞波涛阔,南朝寺舍空。犹衔步兵酒,宿醉在滁东。
〇张祜《西江行》曰:日下西塞山,南来洞庭客。晴空一鸟渡,万里秋江碧。惆怅异乡人,偶言空脉脉。
按,以上四诗中的“西塞山”,都提到了“江”。而在古代文献里,不言具体江名的“江”,一般是指长江。因此,它们有可能指今黄石西塞山,因为黄石西塞山在长江上;而不可能指湖州西塞山,因为湖州西塞山并不濒临长江,它在长江的南面,与长江至少还隔有二百五十里的直线距离。
综上所述,先唐及唐代文献里的“西塞山”,有一多半的用例可以确认或基本可以确认是今黄石西塞山;还有一小半的用例虽不能确认是黄石西塞山,但至少可以排除其为湖州西塞山的可能性。
要之,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证明,湖州西塞山在唐代已经被称作“西塞山”。换句话说,到唐代为止,湖州西塞山是否被称作“西塞山”,本身还是一个需要论证的问题。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严肃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文献考据,严密的思维逻辑。三者缺一不可。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难以自洽,无法令人信服。在毫无历史文献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置学理、逻辑于不顾,主观臆断,斩钉截铁地一口咬定,说张志和《渔歌》中的“西塞山”就是湖州西塞山呢?
退一步说,假定湖州西塞山在唐代已经被称作“西塞山”,且张志和《渔歌》中的“西塞山”真指湖州西塞山,由于“信息不对称”,唐代的大多数读者读到“西塞山边白鹭飞”,第一反应也会认为是黄石西塞山。在地理专名所指过于“小众”,与大众的地理常识不相符的情况下,诗人通常会用“自注”的方式来加以说明,以免读者误会。但张志和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我们只能认为,他所谓的“西塞山”,还是唐代大众地理常识范围内的那个“西塞山”——黄石西塞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