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风掠过苏州水松石艺术馆的飞檐时,展厅里的古像正浸在幽微的柔光里。北魏造像的衣褶间流淌着千年月光,汉代石狮子的瞳孔里沉睡着未醒的晨雾,连古石缝隙里的苔痕都带着旧时光的呼吸——这里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关于匠心与岁月的秘语。
5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缕丝织夏……苏绣美学生活》艺术沙龙在中国刺绣国大师主持下举行着……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的绣绷轻悬于展厅之内,蚕丝在二十四色花青里洇开涟漪。她指尖的滚针掠过绣面时,仿佛有双穿越时空的手,正将云纹的轻柔缝进北魏造像的袖口。看那用三蓝晕染的祥云,正攀附着石刻斑驳的棱线生长;以旋针勾勒的瑞兽鬃毛,恰好拂过石狮子爪下凝固的风尘。坚硬的石头在丝线里舒展腰肢,绸缎的经纬间竟长出了刀凿的风骨,刚与柔在针尖上跳起圆舞曲,让汉代石刻的苔痕与苏绣的丝光,在同一个时空里轻轻相触。

当指尖抚过佛造像低垂的眼睑,触摸到那些被时光磨圆的纹路时,忽然懂得:水松石艺术馆的展厅里,陈列的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古代匠人掌心的温度。他们曾在凿刀起落间,将慈悲与威严刻进石脉;而邹英姿的绣针,则像一支蘸着月光的笔,在丝线上重写光阴的诗篇。看那石缝里新萌的苔色,正与绣纹中抽出的新芽遥遥相望——正如千年前丝绸之路载着绫罗与石刻走向世界,让东方匠心在文明互鉴中“走出去”;今人的针线又将这份沉淀“引进来”,在丝缕交织间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原来匠心从未随岁月老去,它只是换了件衣裳,在丝缕与石刻的对话里,重新绽放出跨越千年的温柔。

现代的光影掠过展厅时,石刻的肌理与苏绣的经纬正在交颈私语。传承不是复制裂痕,而是让北魏的风掠过汉代的云,让今人的针引着古人的线,在同一个晨昏里,织就一场永不褪色的相遇。那些沉睡的古像睁开眼睛,看见丝线上的春秋正与自己的年轮轻轻相拥——这大概就是时光最动人的模样:以苏绣经纬为桥,连通过去与未来;以石刻肌理为章,续写“一带一路”上文明对话的新篇。当针尖穿过岁月,缝补的不仅是艺术的脉络,更是让古今匠心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丝路上,照见彼此的光。(张维忠 邹英姿/文 张强 拓振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