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所想到的
文/武双喜
常听人调侃:旅游就是从自己待烦的地方,跑到别人待烦的地方,花掉积蓄让他人富裕,最后拖着疲惫身躯、揣着空口袋回归,继续生活。这话虽直白,却道出旅游本质——过程辛苦,却能带来新视野,让人在回归后依然充满韧性。旅游,像是一场短暂逃离现实的梦,在陌生的风景里,重新审视生活,也重新认识自己。
因撒贝宁的一句“赛里木湖都没去过,真的是白活了”,我与家人踏上了游览赛里木湖的旅程。出发源于儿子的冲动提议,他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向往,兴奋地说:“就冲着那句话,咱们出发吧。”这一幕,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想起母亲健在时,总念叨想去北京。那时我忙于生计,总想着等有时间不忙了再带她去。母亲生前最爱坐在店门口,望着天边的云絮,在旅游的季节里轻轻絮叨:“啥时候能去北京逛逛。”可生活的琐事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牢牢困住。直到母亲离世,我才惊觉,那些“等一等”的承诺,终究成了难以释怀的遗憾。如今儿子的话点醒了我,能出发的时候就该抓住机会,不要让等待成为遗憾的开始。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微咸冷水湖,有“天山明珠”“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之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环湖约90公里,若停车游览,需五小时左右。
从乌市自驾六小时车程后,我们抵达赛里木湖。现代化的售票大厅里,电子屏不断滚动着景区介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游客疑问。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带着不同的口音与期待,在大厅里穿梭。排队如厕时,蜿蜒的队伍里,有人踮脚张望,有人轻声交谈,虽略显焦急,却始终保持着礼貌。这些琐碎的场景,提醒着我们,旅行并非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现实。
当车子进入环湖公路,赛里木湖终于以全貌映入眼帘。正午的阳光斜斜地切割着云层,湖面波光粼粼。落下车窗,裹挟着雪水与牧草气息的风扑面而来,鼻腔里瞬间充满冰凉与清甜。一家人沉浸在水天一色的湖光山色中,正愉悦地拍照留念时,一辆白色房车缓缓停在观景台停车场。车门打开,穿着艳丽服饰的年轻夫妇抱着三脚架走下,车顶还架着锃亮的无人机。反观不远处的草地上,几位当地牧民正牵着马匹招揽游客,他们龟裂的手掌与游客相机镜头的金属光泽形成刺眼的对比。这场景突然让我想起秦腔《游龟山》里的唱词“游山玩水爽精神,处处留心皆学问”,可若无经济支撑,谈何容易?
近年来,文旅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可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那些开着房车丈量山河的旅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数千公里外的黄土高原,我的乡亲们头戴柳絮,手持柳条在给碌碡和碾盘洒水,祈祷上苍赐予甘霖滋润起身的麦苗;有一户乡亲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二十年来没买过一件新衣裳。老家的乡亲们春播、夏忙、秋收、冬藏,一年到头在田间辛勤劳作,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只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旅游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不是不想看外面的世界,而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旅游从来不是单纯的风景位移,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不同人生背后的经济沟壑。而我,虽生活在古都省城,日子相对宽裕,但生意的竞争、生活的开销,也让我不得不精打细算。此次赛里木湖之行,油费、门票、餐饮等费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看着家人在湖边漫步,看着孙娃高兴的样子;看着老伴愉悦地拿着手机自拍,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旅行不仅是欣赏风景,更是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留下珍贵回忆。
环湖途中,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游客。年轻情侣手牵手漫步湖边,甜蜜依偎;一家人带着孩子,在草地上野餐嬉戏,享受天伦之乐;独自骑行的旅人,背着行囊,眼神坚定地驶向远方。“别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步行者”,不同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在此交织,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迹上,为梦想努力前行。
返程途中,公路两侧,滴灌带如黑色血管般延伸向田野深处。看着这泾渭分明的滴灌橡胶管,我不禁联想到老家干裂的土地与枯竭的庄稼。乡村振兴战略有待实施,何时才能有一场甘霖,真正浇灌进农民的心坎?
这次旅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心灵的充实。赛里木湖的美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感恩家人的陪伴,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努力工作,不正是为了有机会去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的生活吗?或许未来的某天,当老家的农田也铺满滴灌带,当乡亲们不必再为生计日夜操劳,他们也能带着孙辈,去看看祖国的名山大川……而那时的我,仍愿牵着家人的手,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让人生的遗憾,永远停留在出发的前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