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老三届/陈昌华朗诵诗选
原创 陈昌华 合诵 魏紫 润物无声
音乐合成 魏紫 制作 一方文化
老三届是指上世纪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当时在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因此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并且将此前以农场(含兵团)模式为主的上山下乡改变为以插队模式为主。
老三届大都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发展与挫折并存的特殊时期。老三届的青少年阶段处在中国社会矛盾突出,党内斗争异常的历史阶段,也是新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阶级斗争暴风骤雨年代。历史给予这一代人艰苦的考验,也淬炼出无数担当历史重任的人才。
当时,该学期的课程除1966年毕业年级外并未学完,停课直到1968年底,接着几乎是一刀切全部下农村插队。有地区土政策,初中67届和68届有少部分在68年底得分配继续升了高中,不过,并非按学习成绩优劣,而是按家庭出身是所谓“红五类”为升学标准。后来他们高中毕业后全部直接分配进单位,免了当知青。他们是老三届里极少数的另类,在那个凡事要论阶级出身的年头里,出身所谓“黑五类”的,在面临升学,招工等人生重大抉择时,甚至串联,参加红卫兵活动等,都处于受歧视的下等公民地位。
停课两年半多的时间中,全国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所有大中院校该毕业的未获毕业,仍在母校滞留。老三届中学生毕业之前的时间日后均计学龄,算毕业,而毕业之后耽误的时间即便非个人原因,却既无学龄也无工龄、农龄。而同期的大学、中专毕业生则统统计算了连续工龄。也就是说,全国的老三届当中,66届因此白白耽误了两年左右,67届白白耽误了一年左右。
一半是沉重
一半是亲切
叫一声我们的老三届
一半是冷峻
一半是热烈
喊一声永远的老三届
老三届,老三届
叫来了久别重逢的团聚
叫不尽刻骨铭心的情结
老三届,老三届
喊来了白发苍苍的伙伴
喊不回苦辣酸甜的岁月
已经很遥远了
很遥远了
那新中国的礼炮声
那东方红的摇篮曲
那三面红旗的迎风招展
那全民上阵的大炼钢铁
似乎还很亲近
还很亲近
那戴上团徽的神圣宣誓
那主题班会的情真意切
那困难时期的饥饿滋味
那划清界限的困惑不解
仿佛就在眼前
就在眼前
那铺天盖地的红色风暴
那造反有理的横扫一切
那重上井冈的步步紧跟
那天安门前的盛大检阅
好像还在昨天
还在昨天
那广阔天地的风风雨雨
那早出晚归的披星戴月
那熊熊火海的同归于尽
那滔滔洪水的终身一跃
那朝夕相处的同甘共苦
那离乡回城的依依惜别
冬去春来的高考教室
有老三届终于归来的欢呼
有些生疏的久别城市
有老三届回家团聚的喜悦
无论什么样的岗位
有老三届任劳任怨的奉献
刺刀见红的老山前线
有老三届抛洒的一腔热血
大浪淘沙的潮流
有老三届下岗流下的热泪
逼上梁山的绝境
有老三届抱团取暖的关切
养家糊口的日子
有老三届永远挺直的脊梁
南下北漂的路上
有老三届从头再来的创业
经过太多的风雨
什么样的风雨都能抵挡
走过太多的坎坷
什么样的坎坷都能跨越
有过抱怨,有过失落
但从来都是默默忍受
有过迷茫,有过彷徨
但从来不向命运妥协
只要时代召唤
该站出时挺身而出
只要祖国需要
该担当时从不胆怯
尽管不是时代的宠儿
却能为共和国奉献一切
历史不应该忘记
不应该忘记
吃的是草挤的
是奶的这代人
共和国不会忘记
也不会忘记
不离不弃不忘
初心的老三届
抚平了历史留下的伤痕
梁晓声提醒着今夜有暴风雪
收割了来之不易的红高粱
老谋子跻身世界名导的行列
告慰了老前辈的在天之灵
聂棋圣重振中国围棋的雄风
高歌了一曲春天的故事
王佑贵把新时代的旋律谱写
登顶了全球地产的巅峰
万科的王石一览众山小
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
华为的任正非领先世界
打虎拍蝇有党中央的铁拳
民族复兴是领航者的伟业
我们共和国的大厦啊
有多少老三届
顶天立地的栋梁
我们中国梦的征程啊
有多少老三届
辈出的英雄豪杰
老三届青春的花朵
开遍了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
老三届人生的壮丽
写进了两个一百年
毫不逊色的一页
如今老三届老了
还喜欢曹操的观沧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还爱念毛主席的诗词
踏遍青山人未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还爱摆过五关斩六将的
龙门阵,还爱向儿孙自吹
这一生从没掉过队
这辈子总在最前列
我们可歌可泣
可敬可爱的老三届啊
我们永远不老
永远年轻的老三届
我们和共和国
一路同行的老三届啊
我们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老三届
2018年2月14日
作者:陈昌华,生于安徽,长于洛阳,现居深圳。一个老三届、新三届。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湾区诗歌》社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飞天》等,获各级文艺创作奖十几项。出版诗文集《印象与烙印》(上下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企业常青藤》等五部。主编《诗路花语——洛阳70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中国企业报刊大全》《平乐正骨史话》等诗文集六部。电视剧《贴廊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合诵:魏紫:原名:何宝玲,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洛阳市老干部朗诵协会副秘书长,洛阳市魏紫艺术团团长。在时光的旅途中,爱上朗读,也就爱上了优雅的自己,穿越生活,用声音表达自我,不忘初心,远离浮躁。审视心灵,寻找诗意,在文学的家园里温暖陪伴—这就是朗读的初心!华豫文苑特约主播!合诵:润物无声:实名:赵川明,自由职业,爱好广泛,喜骑行,音乐,爱诵读,愿用原始的声音与您共享诗与远方,华豫文苑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