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散文 :一杆钓起我童年
作者:萧袓能 - 杭州
前不久,随朋友去郊外的养鱼塘垂钓,天高云淡、清风习习,竿影斜斜地投入水中,惊散了一群浮在水面上戏水的鱼儿。水面泛起涟漪,将我的倒影揉碎成千万片细银。友人递来一支精良的碳素钓竿,我却总握不惯,掌心空落落的,像是缺了些什么。
记得少时,钓竿是要亲手做的。后山竹林里,新竹刚抽条,青翠得能滴出水来。我常钻进那密不透风的绿荫里,指尖抚过一根根竹节,寻找那最合心意的。竹皮上覆着层白霜似的粉末,沾在手上,竟比学堂里的粉笔灰还要亲切。选定了,便用柴刀斜斜一砍,竹节处便渗出清冽的汁液,甜丝丝的气息在盛夏的热风里格外分明。
制竿是桩精细活计。先得用碎瓷片刮去竹节上的凸起,再以粗布反复打磨,直到竿身光滑如少女的手臂。母亲纳鞋底的棉线偷来三两根,接成长线,系在竿梢时,总要把线头在舌尖上蘸湿了——这法子不知是谁教的,却格外管用。最妙的是鱼钩,取一枚生锈的大头针,就着油灯的火焰烤软了,用老钳子弯成钩状。昏黄的灯光里,那铁钩泛着暗红的光,竟像颗小小的星辰。
村东的小河清浅,河底铺着被水流磨圆的卵石。五月的阳光透过槐树枝叶,在水面绣出流动的碎锦。我蹲在青石板上,看水中游鱼时而聚作墨点,时而散若流星。鱼标是在自家养的鸭子翅膀上拨下来的,用剪刀剪下雪白的几截,穿在线上即可,在水面上颤巍巍地漂着。有时整日无获,却也不恼,单是看着光影在水面游移,便觉光阴都浸透了蜜糖。
偶有收获,必是些柳叶似的小鱼。用狗尾草穿了鱼鳃,提在手里沉甸甸地欢喜。母亲在灶间见了,只笑着掀开锅盖,让蒸汽模糊了彼此的面容。小鱼下锅时"滋啦"一响,香气便顺着小屋的缝隙钻出去,引来邻家孩子的张望。鱼身煎得金黄,脊骨透亮,咬下去会发出"咔嚓"的轻响。如今想来,那声响里怕不是藏着整个童年的回音。
如今塘里的鱼倒是肥硕,鳞甲闪着呆滞的银光。它们成群涌向饵料,竟像集市上抢购减价布的妇人。钓竿刚入水,浮子便剧烈抖动,提起时总能看到鱼眼中机械的惊恐。这些鱼离水便死,煮熟后肉质如棉,连鱼刺都软塌塌的,全无野鱼的筋骨。
我忽然明白,消逝的何止是几尾野鱼。那竹节里的清香,棉线末梢的唾液,鸭子身上的羽毛,浮标随波逐流的自在,还有油灯下锻造鱼钩时鼻尖沁出的汗珠——它们都沉在了时光的河底。现在的钓具精巧得能计算出鱼的重量,却再称不出童年的分量。河水依旧东流,只是再也映不出那个蹲在青石板上,为一条柳叶鱼欢喜整日的少年。
竿影渐长,暮色漫过水面。我收起友人昂贵的钓竿,忽然想念起童年那根会开裂的竹竿,想念它每次弯曲时发出的、如同叹息般的"吱呀"声。
2025年5月3日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雨巷文学编辑部
主任:陈继业(兼)
副主任:韩菜菜(主编)
本期编辑:韩菜菜
2025年5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