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越抗美一支队指挥部主任龙桂林
为《西线烽火》作的序言
序 言(一)

1964年8月5日,美帝国主义阴谋策划挑起“北部湾事件”后,把侵略的战火从越南南方烧到了北方,实行“南打北炸”“逐步升级”的侵略政策,出动大批飞机对越南北方的铁路交通线进行猖狂轰炸。一时间,越南通往南方的铁路线基本瘫痪,直接影响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进行。越南是我们的兄弟邻邦,援助他们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应越南政府的请求,我国政府决定派出志愿人员,抢修改建铁路,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1965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下达“援越铁道、工程部队预先号令”,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赴越执行抢修、改建铁路、公路、构筑国防工程和军用机场的任务。4月27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协定书》,对修建铁路,提供运输设备等问题明确了具体项目,提出了要求。
遵照总参谋部的预先号令,铁道兵党委决定,以铁道兵第二师为主,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后改为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入越遂行铁道保障任务。为适应出国部队的作战指挥和涉外联系的需要,铁道兵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一支队工程指挥部”。5月26日,国防部任命我为第一支队指挥部主任,郭延林同志为政治委员,铁道兵第二师师长肖春先、政治委员李清德分别担任副主任、副政治委员。指挥部下辖5个团(大队),其中有铁道兵第一师第二团,第二师第六、七、九团,第十三师第六十三团,另配属一个高炮团和一个铁路勘测设计队,约2.8万余人(不含高炮团)。经过深入战前动员、教育训练和组织准备之后,部队分批于6月23日至12月2日全部入越。后来根据任务需要,又新组建二师十团,调十三师六十二团归一支队指挥。
根据中越两国政府协议,我们一支队主要担负河(内)友(谊关)、河(内)老(街)、东(英)太(原)三条铁路的抢修、改建,以及克(夫)太(原)铁路克夫至曲荣段的新建任务。克(夫)太(原)铁路建成后,河内以北正线全长554公里的4条铁路都由我们一支队负责保障。
铁道兵二团1965年10月23日从河口方向入越时,边开进、边抢修,奋勇抢通了中断数月之久的西线,此后始终担任了西线的抢修,为兄弟团集中兵力抢建和保障北、中线创造了条件。全团6000多人,分散在36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驻地涉及5省4市28个县,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指战员顶住了美机的狂轰滥炸,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英雄模范人物,为“五个伟大”(党、国家、领袖、人民、军队)增添了光彩。
铁二团入越不久,为了便于部队组织指挥,就在河内嘉林成立了指挥所。我曾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那里离河内我们中国大使馆很近,我每次去大使馆汇报工作,一般情况下也要去二团嘉林指挥所落脚。常和二团团长续克、政委常喜礼、副团长宋玉恒等领导同志一起研究分析敌情,制定抢修方案,也给他们传达外事方面的信息和要求。铁道兵二团是我们铁道兵的一支老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入越不久,我曾在二团领导的陪同下,从老街到东英看望部队,了解情况。战场环境虽然很苦,但战士们的士气很高。从和二团指战员的接触和交往中,我看到了这支队伍仍然保持着老部队很多优良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我们援越抗美前后跨越五六个年头。那时都是秘密进行的。因为保密,国内很多人对于援越抗美指战员的卓越功绩并不了解;因为保密,全体干部战士和家里亲人及朋友只保持联系,不说明在执行何种任务。今天,历史终于展现了新的一页。姚尚明同志用二三年的时间,到处搜集资料撰写的《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既是对援越抗美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弘扬,也是对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怀念,对负伤战友们的告慰,还是今天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读后让人振奋。我写了以上这些,作为序言,以飨读者。
龙桂林 2004年12月30日
原铁二团团长、铁一师参谋长
夏玉援为《西线烽火》作序言
序 言(二)

1965年5月,铁二团援越抗美出国前在昆明步校集训时,夏玉援(右2)与团领导合影。左1为团长续克,左3为政委常喜礼,左2为副政委李健,右1为后勤处处长高凤歧。夏玉援时任政治处主任。
1965年4月12日,正在云南东川线和成昆线禄丰段施工的铁道兵二团,突然接到援越抗美、紧急战备的命令。经过紧张的动员教育,除一部分人员留守外,全团6000多名官兵在很短时间里,集结拉练到了昆明步兵学校和大坂桥炮兵基地,经过半年的强化训练,部队于10月23日分批从河口方向入越。到1969年3月4日凯旋回国进驻湖北省谷城县,横跨五个年头,度过了1300个极不平凡的日日夜夜,为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根据援越抗美志愿工程队(后改为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的部署,我们铁道兵二团(一大队)担负河(内)老(街)、河(内)友(谊关)、河内至克夫段各点共360多公里的铁路保障任务,占全支队管区总长度的64.26%。队伍高度分散,给管理带来难度。但这是次要的,关键的是入越初期能否迅速地渡过“三关”,这就是“生死关”“生活关”“政策关”,以较快地站稳脚跟。
关于“生死关”,面对美机频繁轰炸和骚扰,必须做到随炸随修,确保铁路畅通。美机还投下大量定时弹,必须及时排除,这就经常发生伤亡的问题。面对伤亡,我们的指战员从容不迫,毫不畏惧,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他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活着干,死了算”是当时指战员决心书和表态发言中一句经常性用语。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是支撑部队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
关于“生活关”,天气热吃不下饭,菜也没有,入越时,蔬菜由越方供应,开始仅供应少量空心菜,以后空心菜也没有了,供应香蕉顶替蔬菜。有的地方还没有水喝,洗不上澡,也没有办法洗衣服,衣服不够换,生活用品也缺。部队中的感冒、中暑和患口腔炎、结肠炎、阴囊炎、夜盲症、营养不良等人员很多,被毒蛇、旱蚂蟥、马蜂、蜈蚣、蚊、蚁、虻虫叮咬伤害者不少。体重、体力严重下降。汽车连文书林生华,出国时体重105斤,不到几个月,只剩85斤了,战友们看他精瘦,不叫他名字,就叫他“85斤”。针对生活上的严重困难,团党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号召指战员艰苦奋斗,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困难。中后期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硕果累累,使部队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关于“政策关”,部队入越时,一、二、三营相当一部分连队分散住在老乡家里,越南老百姓对中国援越部队是友好的。团党委要求指战员多做促进中越友谊的工作,积极主动地为越南人民做好事,爱护越南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严格遵守出国人员八项守则,尊重越南人民的风俗习惯,杜绝违法乱纪现象。一次,越北军区司令员对一支队政委郭延林说:“你们在越南不发生男女关系问题,说明你们纪律是严格的。”他还说:“美机轰炸越南居民,我亲眼看到中国同志在抢救群众。”这位司令员的讲话,说的就是二团部队的情况。具体说就是1966年11月1日下午3点30分,美机对越池进行大轰炸时,部队指战员抢救越南群众和物资的情况。中国大使馆的领导同志也鼓励说:你们工作做得很好,很有成绩,做了许多我们做不到的中越友谊工作。指战员无私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越南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铁二团在援越抗美期间,顶住了美机轰炸,克服了无数困难,先后修复铁路408处,26908延长米,桥梁80座(次)4271延长米,车站60座(次)10038延长米,土方48.20万立方米,维修线路362.47公里,抢修通信线路318.98对公里,架设通信线路573对公里,收集开采片石3.83万立方米,修建便线8条,机车待避线2条,装碴线1条,完成土方13.3万立方米,便桥7座273.7延长米,铺轨7公里。还修建了北江、市求、龙边、越池等4条战备公路工程,总计完成便线33.26公里,便桥2座263延长米,小桥65座259.3延长米,栈桥12座518延长米,对空作战共击落敌机49架,击伤46架。实现团党委提出的再创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目标,为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立下显赫的战功。
援越抗美期间,铁二团指战员高举为“五个伟大”争光的旗帜,在生与死、血和火的搏斗中,涌现了大量先进单位和英模人物,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5个,集体二等功62个(次),集体三等功10个(次),荣立集体三等功的班排有140个(次),18个连队被评为四好连队,17个食堂被评为五好食堂,120个班排被评为四好班排。有6人荣立一等功,16人(次)荣立二等功,1493人(次)荣立三等功,8340人被评为五好战士,152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53人光荣地到北京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有19个单位被授予越南民主共和国战功勋章,其中一级战功勋章3个单位,二级战功勋章10个单位,三级战功勋章6个单位;有396名干部战士被授予越南民主共和国战功勋章,其中一级战功勋章1人,二级战功勋章33人,三级战功勋章362人。

1967年5月,团长夏玉援到连队检查工作途中,在干部战士排除的定时弹壳上留影
铁二团指战员为援越抗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90多名同志先后壮烈牺牲,他们的遗骨至今仍长眠在越南的土地上。很多烈士的亲属至今仍不知道他们的亲人安息的具体地址,更谈不上为他们扫墓。这让人想起来感到伤感。还有155人负伤,其中有残废等级的46人。在受伤的这些人员中,尽管一部分人享受了一些等级不同的国家补贴,但据了解,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过得比较清贫。然而,当提起援越抗美的艰苦经历,他们仍觉得无怨无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05年是我们铁二团援越抗美出国参战40周年。出国前,我就是铁二团政治处主任,1967年2月,二团分编为二团、十团后,我任铁二团团长,李健同志任政委。作为铁二团援越抗美全过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40年来,每当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激动的心情就难以平静:无论在抢修现场,还是在高射机枪阵地,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一个个英雄的形象就在脑海显现。遗憾的是,这些英雄的业绩,因为保密等原因,未能得到广泛的宣传,像“珍珠”至今仍在大海中珍藏。姚尚明同志在各地老战友的支持下,撰写的《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全方位地反映了铁二团指战员援越抗美的伟大业绩,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圆了很多老战友几十年的梦想。
愿战争永远离开人间!
愿世界永远和平!
愿战友们幸福安康!
夏玉援
2005年8月1日
原铁二团宣传股长、原湖南省政协经科委主任郭泽廷为《西线烽火》作序
序 言(三)

郭泽廷于越南河内铁二团嘉林指挥所留影
四十年前,我在铁二团政治处青年股、组织股任职期间,了解援越抗美全程,熟悉本战区艰苦壮烈的重大场景,深记着指战员们的雄姿风貌。这场跨越五个年头的鏖战,虽然具有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属性,仍然不愧为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一曲壮歌,是整个援越抗美战争的缩影。血火征程,感天动地;煌煌青史,久久沉埋。
四十年后,秘而未宣却流传日广的有关史料,经作者深入采撷、辛勤掘汇成为《西线烽火》纪实文集公开出版,可喜可贺!大约因“同心原理”所引,我成了本书从清样到付梓的首批读者之一,深以为幸。约十年前,《湖南文史》杂志筹划从红军长征至自卫还击的大跨时空各取一篇亲历文字,促我草成“援越抗美战争亲历记”的万字小文,填衬其间。因无片纸只字之存,仅凭记忆回溯,不免行文浮泛。在老部队集撰“简史”过程中,我俩去湖北十堰校勘时,察觉姚尚明同志始有“迟到四十年的报告”的创作冲动;后来几年,在他四处寻访挖掘资料途经长沙,不意我的小文能引发他的一丝思路。天不悯人,脑梗手颤,令我封笔日久,而与作者心灵契合依存。
应当说,这段史实,早已成为过来的生者心碑,无形的心碑珍藏在忠诚神圣的胸膛里,从不动摇;这段史实,早已铸成无畏献身者的墓碑,有形的墓碑永留在战友血汗浸染的异国土地上,遥望桑梓。直至近年,香港凤凰卫视报道国内战友赴越凭吊,并有龙桂林老领导访谈画面。抚今忆昔,令人感慨万千。似乎烈士有了回光返照之灵,作者平添坚持编写之勇。
按常理,无论中外,到了一定时期,原先保密的事、传、史、闻就自然解密。而铁道兵整体撤编,却使得链接援越抗美史的操作变得微妙、复杂,更何况兵改工也超过20年,难免时过境迁,史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好在夏玉援等老领导敦促关怀,成千老战友热切支持,作者执着的珍史情怀,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终于促成了四十年前那动人心魄的历史再现。
虽不全知作者的艰辛。却偶知他自己打字,自费联络,寒来暑往,四处奔波。后来又为出版经费求索。这种精神,在物欲甚嚣之际,实在可敬可佩!
至于作品自身,不必由我评价,广大老战友将是主要读者与评家。我要说的仅是:纪实绝佳,文思稍逊,业余写作,大可见谅。至于社会各界,相信自有公论。
儿少时读私塾,曾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浩叹折服。而今年近古稀,仿佛有了一双“前可慰古人,后可望来者”的羽翼,携书飞向勇士长眠的南国陵地,去致以最深情的告慰。记得今年4月,参加重庆战友纪念二、十团援越抗美参战四十周年合影,我坐在英雄战友陈友林和车允明烈士的女儿中间,就已萌发这种期望,又受到一次圣洁的洗礼。
爱与我们青春、生命紧紧联结的这本书吧!将它作为珍重的人生大礼,留赠给我们的后代吧!
郭泽廷
2005年8月1日
槛外人 2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