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山下话桑麻
——商洛两日行记
文/孙蕊玲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非常适合我们这次的洛南之行,期待已久的新老朋友们相聚畅聊的欢乐在我的脑海里曾一遍遍浮现。
去年深秋的一天晚上,我在我们的爱故乡文学班群里看到老师马永红转发的一条微信链接,点开后,“2025年云蒙文化论坛征文启事”几个醒目的黑体字跃入眼帘。启事中特别提到,本次论坛将重点探讨“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我的手指和眼睛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那些关于乡村教育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目前正在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正是农村家庭在教育之路上的挣扎与困惑。
我与马永红老师的相识,源于2018年那个金桂飘香的季节。那时我参加了由他组织的“爱故乡”非虚构文化创作培训班,来自三秦大地的二三十余名文学爱好者齐聚西安。记得开班仪式上,马老师穿着一件洗得有点灰白的白衬衫,说起故乡时眼里闪着明亮的光,“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放出的风筝,线头永远系在那片土地上。”是啊,故乡是游子的根,不管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我们心里永远都牵挂着故乡。作为被推举为班长的我,也因此得以深入了解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法律人。
马老师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传奇。出生在洛南县云蒙山区的他,每天要翻山越岭去上学。艰苦的环境下,他硬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陕西政法大学。如今已是知名律师的他,却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益路人”公益项目中。多年来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坚持“为理想奋斗,为底层服务”的理念,将普法与公益紧密结合,其事迹先后被包括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华商报、新西部等在内的新闻媒体正面报道。其中被南方周末称为“大学生中的理想主义者”,被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称为“中国大学生乡村建设者”,被凤凰卫视称为“跨世纪的共产党员”(2006、2010、2016年《鲁豫有约》三次相关专题节目访谈),被陕西省委旗下的《新西部》杂志称为“西部乡村试验运动”。
关于云蒙文化论坛,马永红老师让我和洛南县的萧军老师联系,今年四月初,我终于收到了云蒙文化论坛组织者萧军老师的正式邀请。说来也巧,我与萧老师的初次相遇正是在2018年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那天他的发言非常精彩,讲话中不乏幽默风趣。深邃的智慧把幽默的双关语发挥得淋漓尽致,偌大的大学会议礼堂里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是一名优秀的高级人民教师,文史专员,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的顾问,还是陕西仓颉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他的发言,独树一帜,传承给大家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我的长篇小说主题贴合这次云蒙文化论坛主题,为了能在论坛上和与会者共同探讨乡村教育,我反复催促出版社加快进度。编辑小蒋回答我出版社那边得知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将要参加云蒙文化论坛活动,他们也在竭尽全力为我校对出版。奈何在四月上旬蒋编辑电话里无奈地告诉我:“孙老师,您对乡村教育的那份执着,我们都懂,但印刷流程实在快不了。”未能达成我愿,我内心很是遗憾。最终,在萧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先带着书稿参会。“文字的力量不在于载体,而在于内容能否打动人心。”他这番宽慰让我豁然开朗。
五一清晨,我们一行几人驾车从西安出发。汽车驶入蓝田境内时,我们先去参观了葛牌古镇的红色革命纪念馆。在红色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1935年红军留下的识字课本,粗糙的麻纸上,工整地写着“打土豪,分田地”六个大字。讲解员说,当时红军战士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办识字班。教育从来都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让我想起小时候用苞谷秆当教具的民办教师,用树枝在地上算写作业的我们。
车子一路穿梭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我们又去了位于腰市镇秦岭江山旅游景区。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洛南县城。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山城,处处透着灵秀之气。让我惊讶的不只是宽阔整洁的街道,更是行人脸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神态。洛南县城令我几次惊讶,县城地势开阔平坦,环境优美,依山傍水,干净整洁的街道不亚于我久居的西安城,另外一个惊讶是我发现这里的大街小巷上,遇到的男男女女都是帅哥美女,就连扫马路的女保洁员的长相都是那么柔美,同行的几人也道出了他们相同的看法。而幽默风趣的萧军老师回答我:“那是因为五一放假了,那些俊男靓妹都倾巢出洞了呗!”
晚饭后,我们步行几公里前往县城旁山坡上的音乐小镇。这里到处流光溢彩,游人如织,难怪我下单的滴滴打车的司机委婉拒接,他说那边太过拥挤,车辆无法到达。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在古城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每天晚上所能看到的繁华景象。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这就是国富民强,只有吃饱穿暖生活富裕,平凡的生活也就有了诗意。
5月2号论坛当天清晨,我和当地来接我的王宇鹏老师几人早早地到达会场。云蒙山文化论坛设在马永红老师的老马小院,我们到了时院子里已经有了好些人。萧军老师携夫人早一步到达,商洛作协副主席刘剑锋老师拉着满满一车箱自己新出版的书《千里洛河》也早都到了会场。正能量的人自带吸引力,马永红老师的身旁聚集了很多心系故乡的人,有年轻的有年长的,他们总是为故乡的发展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大家握手寒暄,都是久违的朋友。相同的爱好,共同的使命把我们聚拢在马家小院。我感慨着沿途看到的白墙红瓦或者白墙灰瓦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那种农家田园生活的美好,瓦蓝的天空之下,仿佛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看,田野里一群干部模样的中青年正在田野里和几个老农交谈着什么,是干部下乡指导农村工作?还是社科院、农技站的干部利用假期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共话桑麻?
会议开始前,由马永红老师的儿子带大家参观老马家小院,每一个房间都有它的功能和门眉上挂着它的名字,我们如同进入了一家酒店,这些包间的名字的来历吸引着我们,更吸引我们的是他家的照片墙,一点一滴在告诉着大家马永红老师这些年走过的经历。二楼会议室一整面墙是偌大的书架,上面放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这间房应该是“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文献室”。书架上陈列的那些泛黄的书籍,有哲学、历史、中医、文学等等,分门别类,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山村出来的学生的全部“档案”。每个字迹背后,都是一个挣扎着向上的灵魂,同时,这里的一切,也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内心。听着稚嫩但是老练的声音,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乡村教育后起之秀的力量。
会议由风趣幽默的萧军老师主持,别出心裁的他为在场的 34个人每人创作一首诗,34首诗,每一首诗末句都落在嘉宾的姓名上,萧军老师对各位来宾的介绍赢得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由于我的行程有变,我提前告知了萧军老师。于是他安排我第一个发言。不善言谈的我简单介绍了我的个人和写作情况,对未能携着自己有关乡村教育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来参会我深表遗憾。
离开会场时,马永红老师、萧军老师对我的提前离开也深表遗憾,他们希望我下次能够继续前来参加云蒙文化论坛,洛南作协主席刘剑锋老师并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书《千里洛河》。手捧新结识的洛南书画家张耀霞女士赠送给我的书画作品我弯腰道谢与那些亲切的眼神一一作别。
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山影,我突然明白,乡村教育就像这盘山公路,虽然曲折,却始终向上。那些未能尽言的感触,那些匆匆错过的交流,或许正是为了在心上留下更深的刻痕。
教育关乎乡村振兴,关乎民生民声,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吃饱穿暖,人心舒坦。对于任何农村家庭来说,孩子是一个家的未来。不单单是地里庄稼的丰收,一个家庭的温馨和谐美满,建立在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孩子,更是家庭兴旺幸福之所在。
2025.5.3下午
作者简介: 孙蕊玲,笔名心愿,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长安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未央区作协会员,碑林区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任某区党史编辑。几十年来为实现自己梦想,苦于爱好写作。在作品里与文字谈情说爱,与诗歌对话天地。经常在网络报刊发表文章,书写文字有一百五十万字,出版有合著文集《流年絮语》,个人文集《心雨心愿》,著有长篇小说《生命的呼唤》,长篇扶贫小说《翻过这道山》,长篇小说《给我一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