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礼的岁月变迁
文/吴小勇
又见春节,腊月的寒风裹挟着浓浓的年味,弥漫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似乎想用这短暂的欢愉来掩盖多日的冷清。拜年,作为连接着亲情的纽带,传承着多年的习俗,而送礼,则是春节拜年一个永远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平日里鲜有人走动的乡间小路上,挤满了走亲访友的人们,大家提着各式各样的礼品,脸上洋溢着或喜悦或期盼的神情,成群结队地走在拜年的路上。还记得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离外婆家最远的大姨是第一个带着礼品回家拜年的。那时候交通不便,印象中大姨总是背着一个硕大的背篓,装满了准备多日的礼品,也满载着回娘家的喜悦,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早日享受难得的团聚。那时候农村春节送礼以实用为主,几斤白糖、几块腊肉、几瓶“江津老白干”,几袋舍不得吃却擦得锃亮的鸡蛋,现在看来虽不贵重,却是当年的珍稀之物,承载着浓浓的情谊。亲人们欢聚一堂,抢着诉说着家长里短,分享一年的心酸喜悦,仿佛要将憋了一年的话在短短相聚之日倾巢而出。而小时候的我们,心心念念的却是专属于小孩子的礼品——压岁钱。
随着经济发展,礼品逐渐丰富起来,给老人买花样繁多的保健品,给孩子买稀奇古怪的玩具,给亲戚买各具特色的烟酒。在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轰炸下,春节的礼品成了显示排面和档次的象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出外出工作的人们是否混的好的标志。商家顺势而为,开始讲究包装,礼盒做得越发精致。走亲访友时,人们提着精美的礼盒,似乎更显得倍儿有面子。只是母亲偶尔感叹道:“现在的礼品,看着是好看,可总觉得里面的东西不实在。”最有意思的是,拜年的礼品常常用来相互交换,诸如亲戚A送给你的礼品,你转手送给了亲戚B,亲戚C送给你的礼品,你又送给了亲戚A,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你在收到礼品之后,还得用心记着谁送的什么,然后盘算盘算,来个“乾坤大挪移”,实现礼品大派送。当然最倒霉的莫过于最后一家收礼的亲戚了,因为家乡的拜年习俗是有个顺序的,或按照长幼顺序,或按照就近原则,不管哪种方式,拜年的最后一家总要收到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礼品,然后专门腾出一间屋来堆放。
今年春节回乡,猛然间发现农村送礼开始讲究实用起来,牛奶、食用油、大米成了春节送礼的常客。大家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心里想着反正这些东西总归用得着,不浪费。只是通常收到礼品的主人常常分不清谁送的什么,东西都差不多,大不了就是品牌不同而已。今年我特意问了岳父大人,他基本上说不清谁送的什么,只是估摸着这牛奶吃个几个月是没问题了。我和妻商量了下,充分考虑礼品要兼具实用性和辨识度的特点,选了江津米花糖和丰都麻辣鸡,送给妻娘家的亲戚。这个首先是好吃,然后一看便知是我们送的,毕竟是老家和工作地的特产嘛。那天去幺娘家拜年,妻笑着说:“幺娘,知道你喜欢吃米花糖,给你带了点。”然后顺手提给幺娘的时候,她笑眯眯地接了过去。我和妻相视而笑,知晓我们礼品选对了。亲人喜欢,又具特色,皆大欢喜。
如今,走在村间小路上,遇见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有的连春节也不回来了,春节送礼直接用快递。岳父说,现在拜年都是匆匆忙忙的,给过世的老人放完鞭炮,走在家门前放下礼物说几句话就走,哪像从前,住上几天,总是聊到大半夜,仿佛说不完的话题。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爸妈走亲戚,交通不便,每到一家至少要吃顿饭,远了就住一宿,拉拉家常,一群孩子在院子里开心地放着鞭炮,热闹得很。现在交通便捷了,家家都有了小汽车,路畅通了,聚的时间反而少了。而如今还坚守着拜年传统的,大多是到了一定年纪的,90后的年轻人则大多是不喜欢这类活动的,就算是父母硬拉着出来,他们也是应付式地走走,没有共同语言,对于他们来说,不过就是换个地方刷手机罢了。或许是成长环境的不同,亦或者这是年轻一代选择的生活方式吧。
今年春节趁着人多,大表哥提出建议:以后春节大家都不互相送礼了,免得你送给我,我又送还给你,大家拿来拿去挺麻烦,春节聚一聚就行。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偶有亲戚有些异议,却也淹没在主流的声浪中。其实我觉得平辈间不送礼倒也罢了,去老辈家拜年,空着手去,总感不妥。老辈们好多年事已高,一年难得见几次面,春节拜个年两手空空去,还蹭吃蹭喝一番,实感不好。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妈妈照例要给我们带些年货。除了腊肉腊肠,还有自家种的水果,腌的酸渣肉。她说,这些东西不值钱,现在村里好多人都买现成的,自己做这些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自己亲手做的,总是要吃得放心些。我忽然明白,这些年我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却不经意间丢失了太多东西。就像那些手工制作的年货,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
每个人都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我想,或许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习惯性的追求快捷的生活,忘记了或者不愿意停下来慢慢感受,感受那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其实承载着最珍贵的记忆。就像大姨背着背篓回家的喜悦,就像妈妈把鸡蛋擦了又擦的专注,就像我们小时候一年点一次烟花的欣喜。
我想,这或许就是春节送礼的意义吧。它就像一根温暖的细线,串起散落在各地的亲人;像一束耀眼的火光,照亮着回乡的道路。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让我们慢下来,我们需要用心准备一份礼物,哪怕是些许鸡蛋,哪怕是手工腊肠,至少让大家明白那份维系亲情的心意不曾改变,让它承载着思念与祝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亲情在岁月的河流中静静流淌,让年味在文化的传承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