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艺交流群诗词析字作品
一、回家的路
文/大山
用情感铺垫
将行迹标注
是荦荦大端的喜出望外
是细枝末节的喋喋不休
是自由和孤独的推手是遇见和辞别的反复
是诗和远方的浪漫序章
是叶落归根的夕阳山口
是前台
也是幕后
是漫长
也是短促
是踏破铁鞋,西风马瘦
是披星戴月,牵肚挂肚
是出征,是凯旋,是归宿
一条回家的路啊
一生仗量的脚步
二、侄儿王新民连续几年五一获奖感吟
文/王巧英
风发意气践初心,感物常怀赤子真。
万里襟藏沧海阔,云程修业日争新。
三、 不 跪 文/李洪挺
不跪一副中成药,避免传染热感冒。
仰人鼻息世风去,扬眉吐气乐陶陶。
四、 蝶恋花•春花
文/陈贺文
软缕和风梳碧树,翠染青峦,雪杏梨云舞。琼瓣轻摇香带露,檀唇凝玉娇姿顾 。
莫叹韶光如逝鹜,花信扶摇,绚烂彰心愫。虬干牵来春信路,年年约在重逢处。
在稻穗上填词
文/陈贺文
稻穗,在田里闪光
一不小心
我把袁老的题词
种进田地了
泥土,还给我一畦稻花
闪着光的稻穗,扛着
兴安的日月
悠久的稻谷种植史
在亮白的米粒上,闪耀
千万顷的绿,缓缓摊开
千年的月光
稻穗上的麻雀
麻雀虽小,但此刻这沉甸甸的稻穗
已无法承担起它们的重量
微风轻轻一吹,稻穗和麻雀一起摇晃
此刻,它们像是幸福的农人
小小的稻粒,就是心头大大的幸福
稻穗上的麻雀,不停地点头
啄食别致的文字,解读收获的满足
去稻田,放逐一缕清香
1
一粒种子,醒了
叶芽,与诗句的灵魂
在黑色的泥土里,跃动
秧苗,沿着静谧的绿
蒸煮汗水
笔尖上的朱砂
在稻田里开花
蜂蝶在花蕊里打坐
禅意的风
在稻穗上填词
她说:兴安盟地肥水清
稻花香,养性
2
用一页白宣,画诗
浅摹淡写间
无法晕开稻花的笑容
不敢走近
怕仓促的脚步,惊扰
谷粒修行的禅定
蓦然回眸
才发现
稻花香,裹满了鱼虾
无须多问
自然与生态
你懂,我喜欢
便是青山绿水给出的答案
3
扯一缕稻米的清香
盈一眸恬淡的安然
熟透的稻穗,低着头
将一腔柔情
深深种在你必经的路旁
我曾唱给你
最喜欢的那一首《稻花香》
将岁月的波澜
轻轻勾勒
亭亭净植,出尘又绝尘
4
稻香,嫣然
晃动满腹幽幽的香
沿着绰尔河
撑一支心灵的清欢
载着几许婉约
在草原深处
静默成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
陈贺文,蒙古族,内蒙古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国内期刊及网络平台。获第九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新锐奖等奖项。
五、逆境而生
六 金榜题名文/李德举
十年磨剑显锋芒,信心满满赴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榜题名定辉煌。
七、乙巳年劳动节感怀 文/殷秀奎
总理亲民恤大家,劳动节日改为俩。
逛水游山春意浓,立旗横幅贺语佳。
草长莺飞踏远景,杨花柳絮度长假。
辛苦之余得悠闲,丰富生活多潇洒。
八、五律·悟文/赵祥友
遥知无尽美,总是怨红尘。
梦达苍冥远,思归旧世亲。
浮生常落寞,虚岁易沉沦。
回瞰三千路,辛酸启后人
九、七绝 五一快乐文/刘友朋
五月佳节全世庆,一刷微信利出行。
快达国外游新马,乐抵京郊览长城.
七绝 顺其自然
文/刘友朋
五月春风熏我面,一杯啤酒敬流年。
快和昨日告离别,乐在今天顺自然。
十、 我的大学生活 ——刻瓷记忆
钱玉珍
随着现在全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认识的加深,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关注。我不由想起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陶瓷刻盘和花瓶,想起了难忘的大学生活,特别是“叮叮当当”的刻瓷声在耳边响起。
一九八八年,我从事工会工作,那年,有幸考上了山东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在济南进行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学院主要设两个专业,一是工会学;二是群众文化管理。学员主要是从事工会、工人文化宫、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还有一部分学员是党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当时,正值国营企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企业文化欣欣向荣,丰富多彩。所以,来自全省的工会工作者,大多是多才多艺,思想活跃。两年的朝夕相处,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还有令我难忘的手工刻瓷。
“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来自淄博的一位同学说:“山东淄博有着8000多年陶瓷生产史,特别是本世纪80年代,刻瓷在淄博大地上如逢春雨,竞相怒放,绚丽多姿,在海内外瓷坛上独树一帜”。他在家受此影响,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喜欢上了刻瓷,并有一定的刻功。他把这个爱好带到校园,在课余时间进行刻瓷,“叮叮当当”,一阵悦耳的敲击声引来了同学们的好奇,把大家吸引到了他的面前,只见他埋着头一手拿小锤,一手拿刀,使刀垂直于盘子,拿小锤小心敲打尖刀尾部。清脆的刻瓷声,同学们看着看着,兴致也越来越高,纷纷拜淄博同学为刻瓷老师,并称他为“大师”。随之,整个学员宿舍楼回响起叮叮当当的刻瓷之声,声声入耳,连绵不断。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手工艺术珍品。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与现代相近的刻瓷艺术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常在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清廷农工部工艺局镌瓷科的工匠就以特殊工具,把皇帝的墨宝进行雕刻得以保存。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相互帮助,虚心好学。首先,“大师”热情的从家乡淄博给大家带来了所需的工具,如:尖刀,宽刀,小锤,沙箱,刻瓷用盘等。然后耐心的教给刻瓷制作的工艺流程。从最基本的白色瓷盘上进行入手制作实践,在盘子上刻名人字帖,山水画以及肖像等,同学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临摹到创作。“大师”说:“拿小锤小心敲打尖刀尾部,用力要适度。用力太大,可能会把盘子敲碎,用力过小则刻不上,刻进盘子内部深度约0.5毫米。要通过对刻刀的提按、顿挫、捻转等技法的熟练运用,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给同学们先做示范,用尖刀刻出画的轮廓线,使尖刀在线上移动,形成无数密集的点。再用宽刀刻出字的轮廓线以内的部分,然后用清水洗净盘子上的颜色并用抹布擦干再上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讨和实践,学习刻瓷的同学陆陆续续出作品了,看到自己的处女座都按捺不住成就感,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同学们从中切身体会到:瓷器本身只是器,当在上面注入思想、赋予文化,陶瓷即内蕴灵动,又点通灵犀。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进步快,必须连好刻线条,但大量练习刻线条,这是一个枯燥又考验耐心的过程。所以,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平淡的心,每刻一线,都要凝神静气,十指发力,一刀下去即成定局。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家在青岛,出生于50年代,是我们班比较年长的老大哥,对山东刻瓷也有些了解。他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郑惠民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事刻瓷的专项研发,淄博陶瓷艺术家张明文先生在此学习后并快速发展。”所以,刻瓷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成熟稳重,心静气和,神力内敛,进步快,随着他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一件又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不断呈现。有一个黑色酒瓶,形状微扁,这个款式和颜色我特别喜欢,心想:如果在上边刻上字和图案不就成花瓶了吗?他得知后,把酒瓶放在手中仔细端详着,因为刻瓷不比在纸上绘画,可以随意更改,因此雕刻前先要明确立意、仔细构图,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动手。他选择了“清赏”“高洁”四个字刻在酒瓶上,最后把刻好的字涂上黄色颜料,一个精美独特的花瓶诞生了。我们组的组长是同乡,他把徐悲鸿先生所作的《神骏图》,临摹在白白的瓷盘上,然后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在瓷盘光亮的映衬下,刻刀凿下的细碎刻点拼绘成了一匹精神抖擞向前奔驰的骏马。瓷盘中的马肌肉强健,有形有体,刚劲有力,鬃毛飞扬,精神抖擞,刻刀之下赋予一个普普通通的瓷盘新的生命。他把这件倾注心血的佳作,赠送给了我的爱人。
1989年重阳节快到了,给老人买什么礼物好呢?我忽然想起了刻瓷,把盘子上刻“松鹤延年”送给老人多有意义呀,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结合起来画,寓意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等,寄托着我们对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我的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有一位兖州同学自报奋勇,担起了给我刻作品的光荣任务。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对于同学们来说,既是初学者,又要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刀雕凿刻才能完成,有的手磨破了,有的不小心还迸伤了面部。当这位同学把作品展现到我面前时,只见瓷盘上苍松浓郁,苍劲有神,清流湍息,一仙鹤张开美丽的双翅正翩翩起舞,形态极为生动。上边署名竟是我,同学的良苦用心,批评之意,我不由感到惭愧。我们班有四位女生,当时,课余时间以织毛衣、钩花为主,错过了学习刻瓷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有些懊悔,如果当时学刻瓷一直坚持下来,说不定能成为一名刻瓷传承人,会在泗水大地传承至今。
1990年7月我们毕业后,淄博的同学写信说:“淄博市1990年成立了刻瓷艺术家协会,同年12月,淄博市老年刻瓷协会诞生。一批优秀的专业、业余刻瓷艺术家脱颖而出,遍布全市的刻瓷爱好者,都拿起了刻刀,在这一崭新的艺术领域中开拓进取,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真为这位同高兴,并祝他早日成为刻瓷大师,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今年,是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在山东省工会干部学院毕业三十五年。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礼赞劳动、初心不变。三十五年的时光足以让记忆泛黄,却也让某些画面在脑海里显影得愈发清晰。站在人生这个节点回望,才懂得校园时光最珍贵的不仅是知识的累积,同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人生风景,成了生命交响曲中不可替代的乐章。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洙泗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十一、析字 劳动节
文/千里易
“劳”,甲骨文写作“ ”,上“火”下“衣”,像夜晚点着火把汗流浃背劳动的样子,也就是说甲骨文里的“劳”由“火”和“衣”构成,会意字,表示在夜晚点灯(或持火把)高强度的劳动的意思。 “劳”,繁体字为“勞”,上中下三结构字。上“炏”,中“冖”,下“力”。上“炏”指“磷火”,引申为“微光”,在古代“炏”指“林中的火”,即“林中的磷火,光亮很微弱”。“冖”指“室或家”,也有人解释为劳动空间的意思。“力”,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像“长杆的锄”的样子,意思是“用力拉动锄头”。“劳(勞)”的意思是不仅在外面劳作,回到家里,在微光下继续劳作,多指“辛劳”“劳苦”。
简化字“劳”,上部的“炏”写成了“草(艹)”,“劳”的意义就让人理解成“用力锄草”,把“劳”的意义大大缩水了。
同样由“炏”旁简化为“艹”的汉字还不少,如“荣”“营”“莹”“荧”等。
“荣(榮)”,金文写作“ ”,象形字,像两把交叉着的火炬的样子;也有人认为是两朵交叉怒放的鲜花的样子。繁体为“榮”,意思是在屋外有棵生长茂盛且开满枝头花的桐树。为什么?《尔雅》:“荣,桐木。”古人还认为草开花为“荣”,木开花为“华”,“荣华”原义就是草木开花,引申为人的显贵和荣耀。“炏”指“发微弱花光的花”,实际上是指“盛开的桐树花”。
“营”,繁体为“營”,意思是围宫一圈的微光,实指宫外临时驻扎的军营,像环绕宫周围的光亮一般。
“动”,繁体为“動”,左右结构字,左“重”右“力”。“动”为解放后的简化字,意思是拨动“云朵”的“力量”。
“重”是什么?
“重”,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丿”指“人”的意思,中“東”,下“土”。“東”由“木”与“由”构成,“木”指“用木做成的担子类工具”;“由”是“古代的布袋或麻袋之类的东西”。古代的劳动者,早晨出工,肩上扛着担子,担子上拴(或插)有布袋之类的一天所用的东西,大多是生活用品,诸如饭和水。这样的情况已成定式,或者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早上下坡就挑着“東”,正好是太阳升起的时候,时间久了,劳作的人就把“東”当成太阳升起的地方啦,不太在意它是装吃的与喝的东西了。
“重”的意思就是人用肩扛着沉重的担子走在土路上;也有人解释为人扛着担子担土。古代的许多建筑工程,不是挖土、填土、烧土,就是夯土,常常需要动用大量的土方,劳动量极其繁重。
“動”,就是“用大力气推动重物”,才能使之向前移动。
“节”,繁体为“節”。
金文和篆书皆从竹、即声。楷书写作“節”,解放后汉字简化后写成“节”。
“節”的本义是“竹节”,就是竹子上环状的凸起的地方。
“節”,为什么由上“竹”下“即”构成呢?这个问题主要在“節”字的上下部首的搭配上。
“即”,左右结构字,左“皀”右“卩”。“皀(ji)”,古代的一种饭锅,口小肚子大,锅底也小,锅肚子凸起(或称锅腰凸出)。“卩”,象形字,像“一个跪坐的人的样子”,“跪坐的人”的后背凸起有点成弯弧状。
“即”,本义就是跪坐的人靠近饭锅旁,准备用餐。所以,引申为“立即”“就近”的意思。
“節”,会意兼形声字。形声是指“上形(竹),下声(即)”;会意是指字的上“竹”的竹节凸出,下部首的“即”的中间部分都成凸起状,像竹节凸出的弧状。
“節”,本义是指竹节,引申为“成段的东西”,如“节拍”;还引申为“时间段”,如“节气”;还引申为“气节”,如节操。
1889年7月,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代表大会上,为纪念芝加哥工人罢工,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正式将5月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2025年调整为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
丁同金,字普慈,笔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东泗水城北故县村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济宁师专,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截至现在共有五本书面世,前三本与人合作编写,即《初中语文重要篇目分析与指导》(中国海洋出版社)、《幽谷风》 (中国文联出版社)、《泗河方域丁 氏族谱》、《藜 苋叶》。《泗上丁 氏传奇》与《藜苋叶》是自己的专著。希望书香传遍每位读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