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邦,男,河南省周口市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哲学的研究与学习工作。性格乐观开朗,学习刻苦认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
【摘 要】 康有为属李端棻向光绪帝举荐的维新人才。康有为作为清末民初改良主义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其一生交织着启蒙理想与历史局限。他倡导“托古改制”,通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重构儒学体系,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发起“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首次将西方君主立宪、现代教育等理念引入清廷改革议程,虽因保守势力反扑失败,却直接启发了清末“新政”与近代思想解放浪潮。其《大同书》的空想乌托邦构想,成为20世纪中国激进思潮的思想资源。本文从政治、思想、教育多维度剖析其双重影响,并探讨其“破旧立新”精神的当代转化路径——以批判性继承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系统性改革平衡创新与稳定、全球视野重构爱国主义,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提供历史镜鉴与思想资源。
【关键词】】康有为;戊戌维新;近代转型
一、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丹灶镇苏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出生于当地一个传统士绅家庭,自幼受儒学熏陶,早年以“康南海”自号,其籍贯与出生地的岭南文化环境深刻塑造了他的思想轨迹。作为清末民初最具争议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康有为的一生交织着启蒙理想与时代局限。他少年时接受传统科举教育,后因游历香港、上海等通商口岸,目睹西方科技与制度的先进性,逐渐萌发改革意识,主张“师夷长技”以救亡图存。他主张中国应效仿西方君主立宪制,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康有为维新的代表性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这三本著作的主题均是维新变法。其中,《新学伪经考》批判古文经学为“伪经”,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权威性,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改制考》提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近代改革结合,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大同书》描绘出“天下为公”的乌托邦社会,主张消除国家、阶级、家庭界限,实现世界大同,但康有为认为“大同”是遥远理想,现实仍需渐进改革。
二、康有为变法维新活动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全国1300余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大主张,震动朝野,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此后,他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兴办新学、发展实业,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挽救国家危亡。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推动下,光绪帝全面发动维新变法活动。期间,在短时间内向全国颁发了上百道改革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领域。后因本次活动仅开展了103天,便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让维新变法活动便戛然而止。“百日维新”以失败而告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被迫流亡海外。
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总部设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后扩展至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此后十余年,他辗转日本、欧美,主张保留清朝皇帝并实行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流亡期间,康有为完成《大同书》的撰写。该书以儒家“三世说”为框架,提出消灭国家、阶级、家庭的乌托邦理想,但书中矛盾重重,既批判传统礼教又维护儒家伦理,反映其思想的过渡性。
三、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与活动评述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与转折性的人物,其维新变法活动影响深远而复杂。这种复杂既体现为对现代化改革的启蒙推动,又暴露了传统士大夫在时代剧变中的思想局限。
在政治层面,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虽以“百日维新”的失败告终,却首次将西方君主立宪、议会制度、现代教育等理念引入清廷核心议程,打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保守框架,直接启发了清末新政的推行——如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1906年“预备立宪”的启动,乃至近代法律、军事、工商业体系的建立,均可见变法思想的延续;而变法过程中对皇权与保守势力的挑战,不仅加速了清廷内部权力矛盾的激化,也为后续革命派“推翻帝制”提供了历史合法性论证。
在思想领域,康有为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颠覆传统经学体系,将儒家经典重新阐释为“托古改制”的工具,试图为维新变法构建理论依据,此举虽因过度附会历史遭学界诟病,却客观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推动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为后来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埋下伏笔;其不断增补修改的《大同书》则融合儒家“天下为公”与西方乌托邦理想,提出消除国家、阶级、家庭的“大同社会”构想,尽管被其自我定义为“未来理想”而拒绝现实实践,却成为20世纪中国激进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等)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教育与文化层面,康有为力主废除科举、兴办新学,促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建立,推动近代教育体系从“经学教育”向“科学教育”转型;晚年却转向文化保守主义,倡导“孔教救国”,反对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思潮,试图以宗教化儒学维系传统伦理,这一矛盾姿态既反映其思想中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也暴露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危机中的典型困境。
在海外华人社会,康有为流亡期间创立的“保皇会”虽因反对革命而渐失人心,却首次以现代政党形式组织华侨力量,激发海外华人对国内政治的关注与参与,为后来革命派在华侨中筹款、宣传奠定组织经验;其君主立宪主张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论战(1905—1907),则通过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与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民报》的笔战,客观上普及了宪政、民权等现代政治概念,推动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转型。
此外,康有为的历史局限性同样深刻。他始终将改革希望寄托于皇权,既高估光绪帝的政治能量,又低估民众觉醒的力量,导致变法策略脱离社会基础;流亡后坚持保皇立场,反对共和革命,甚至参与张勋复辟(1917),使其从改革先驱沦为“时代遗老”;其思想中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矛盾(如《大同书》的空想性与其渐进改良主张的对立),以及对西方制度的选择性移植(推崇君主立宪却忽视其社会契约根基),均折射出近代中国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认知局限。
总体而言,康有为的影响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中国从传统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艰难探索,也揭示了启蒙与守旧、理想与现实、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他既是旧秩序的批判者,又是旧价值的挽歌者,这种双重性使其成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关键符号。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张勇.也谈《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兼及戊戌时期的“学术之争”[J].近代史研究,1999(03).
【2】张荣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进呈本的思想宗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曹发军.康有为《大同书》的创作及其社会改造思想[J].中州大学学报,2020(01).
总顾问:顾久 徐圻 陈世和
法律顾问:谢玉雷
总编:殷平
主编:沈家卿
执行主编:郭思妤 罗仕明 傅合连 詹大方 程明飞 陈红旗
影像采编:李贵云 周文学
视频编辑青年小组:曹连 王海晨 刘钦瑶
协办:贵州领袖黔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贵州朝黔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