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
赵清娣
楔子
黎明醒来,还不到起床时间,不妨先听一段名人佳话。
“故乡的小镇上,有一条深深的小巷,小巷横卧在这里多久,不得而知,只知道脚下的青石板路已被时间碾压出了道道凹槽"……
在槐庙镇大大小小的街道中,位于西亳市场南边,跨过洛神路,由西到东排列着安国,安泰,安民,安乐四条巷子。紧紧与她们东边毗邻的,是我居住的不起眼的第五条巷子,它无名无姓,随了洛神路北的民权巷。我的家就藏在这条小巷子里,它的前世今生,就在我的记忆里,二十多年的沧桑变化,像是电视连续剧,各色大大小小的人物,乱糟糟你方唱罢我登场。剧情随意安排,导演不断变换,布景搭搭拆拆,观众 去去来来。但是,巷子的活力,还是要靠一些小人物点燃,延续。他们的劳动,填补着人们的生活,激发着人们的信心,像是青石板路上的凹槽,留下时代的印记。
巜小巷深深 》 之一
卖蒸馍的女人
从洛神路进入民权巷,在十字交叉口的东南角上,有一位推三轮车卖馍的中年妇女。干净利索,寡言少语。三轮车上有暄软的馒头,胖胖的包子,成菊花图案的花卷,焦黄焦黄的油旋,象鞋底形状的麻糖,还有苗苗条条的“油条",嘴角偶尔露出形迹的糖包,豆馅……。五花八门的宝贝,眉目传情,向顾客宣示着自己的特色。每天早中晚,准时出场。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顾客,见了面点个头,相视一笑,连个你好、再见都省略了。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几年之后,家里盖起了一栋小楼。是啊,勤劳只是基础,加上诚信和智慧,才是致富的法宝!
《 小巷深深》之二
老陈饺子馆
以十字路口为坐标原点,卖馍的对面,有家饺子馆。经营者姓陈,是一位退伍军人。老陈为人忠厚老诚,甚至略显木讷,偏配有一位百伶百俐的内当家,老陈动手,内人动脑,两口子相得益彰,把个不大的饺子馆,做得风生水起,在县城也算小有名气。
他们经营灵活。平日里以饺子为主,兼营小菜,啤酒,白酒。饺子品种繁多,随时令变化。有猪肉白菜馅,牛肉莲菜馅,鸡蛋韭菜馅……。菜品也像主人,随和亲切,货真价实。就凭这点,口口相传,顾客成几何级数增长。 逢年过节,经营更是灵活,代客来料加工,拌饺子馅儿,加工凉菜……甚而至于,按批发价再捎走几瓶啤酒的。至今我做凉菜的招数,还是出之老陈免费转让的“密方″。
二十多年过去,老陈老了,养大了两个女儿。一对姐妹花,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就业,干了大事。据说,老两口跟着女儿享福去了。
我离开小巷也有十多年,也曾在西安东大街“白云章"品尝饺子宴;在解放路饺子馆欣赏宫庭饺子,好,自然是好,但总像是缺了点什么,不免想起老陈那小小的饺子馆,那甜丝丝的招呼声,那自然而然的笑脸,还有那如家的感觉。
《小巷深深》之三
修鞋匠
进巷子口再往南走,路右边有一小片空地,修鞋匠落地生根,是这巷子的另一道风景。
夏天,撑起一顶看不出颜色的遮阳伞。冬天,手边还有一个小煤炉,所谓“室外烤火一面热",煤炉成了主人客人的圆心。开始是修鞋,以后呢,扩大再生产,箱包,拉链什么的,也都上了摊面。鞋匠为人随和,和谁都说得来,干活说话两不误,经常是妙语连珠,喷涌而出。聊热了,还不忘话说当年。“那年治理黄河,我在工地上…”“河治好了,只留下了当官的,我还是一年四季,风吹,日晒,雨淋,一天到晚钉鞋,挣一块钱算一块钱,歇一天,断饭钱”。“哪象吃公家饭的人,歇着还有钱花"。见没人搭腔,他便自说自答,自我解嘲。“人啊,得认命”!
是呀,是要认命,可是这命,究竟是握在谁手里呢?
未完待续
赵清娣,偃师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偃师市直中学任数学教师,喜爱文学,2005年退休后笔耕不缀,屡有作品面世。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