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密码
——读耿志明老师“写给孙子的信”有感
刷短视频时总刷到家长为孩子成绩焦虑到崩溃的段子,朋友圈里晒的也多是孩子的奖状和培训班成果。可耿志明老师这封给孙子的信,却像在满是快餐的宴席上,端出了一道文火慢炖的老汤——不追求瞬间惊艳,却越品越有滋味。
信里最动人的,是把时间熬成了故事。谁家没有孩子骑车疯跑、台灯下写作业的画面?但多数家长记住的,是孩子又考砸了哪道题,而耿老师记住的,是晨光爬上窗台时孩子专注的侧脸。这让我想起孩子小时候学走路的事,父母记住的不是摔了多少跤,而是第一次摇摇晃晃扑进她怀里的样子。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账本,当我们用记忆的滤镜把成长片段调暖,孩子收获的不仅是被看见的喜悦,更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现在家长群里天天聊"鸡娃攻略",耿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夸孙子,不夸分数,而是夸"笑着聊学习计划的从容"、"说'再来一次'的韧性"。就像我邻居家孩子,钢琴考级没过,妈妈没数落,反而夸他坚持练琴的认真劲儿,结果孩子后来不仅爱上了音乐,性格也更开朗了。真正的优秀,本就该是人格的舒展,而非成绩单上的数字游戏。
站在成年门槛前,这封信没有喊"一定要考名校"的口号,而是说"别怕,背后有温暖目光"。突然想起高考前,我整夜失眠,妈妈没讲大道理,只是默默给我热了杯牛奶。教育不是逼着孩子冲锋的战场,而是永远有退路的港湾。当孩子知道失败了有人兜底,成功了有人喝彩,他们反而能轻装上阵,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这封信最绝的,是把家风揉进了日常。现在很多家庭的家风写在墙上,却落满灰尘。而耿老师用一封家书,把尊重知识、坚韧善良这些品质,变成了可触摸的故事。就像我家的老相册里,爷爷总在书桌前读书的照片,比任何家训都更有说服力。好的家风,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光,悄无声息地照亮下一代的路。
在这个被焦虑裹挟的教育时代,这封家书像一记温柔的提醒:教育不是赶鸭子上架的竞赛,而是静待花开的修行。当我们放下对分数的执念,拾起对生命的尊重,或许会发现,最好的教育,早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瞬间里。
孩子有如此懂爱的家长,就如小苗有阳光的照耀,怎可能不茁壮成长呢!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