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芜湖诗词学会(赭山组)与市图书馆联合举办"诗心映照价值观、词韵激荡时代声"读书月烟雨墩采风活动抒怀四首
文/周科云
其一·烟雨胜境
镜水浮光抱玉洲,烟鬟雨鬓入明眸。
宋时胜迹连云起,清季名园带月修。
桥影瘦,客心幽,红楼深处蕴风流。
千年文脉传薪火,浪逐飞舟竞自由。
注:烟雨墩的这座小红楼,原是芜湖市图书馆旧址,现为安徽文化名人藏馆所在地,该馆包括阿英资料陈列室、洪镕资料陈列室、王莹资料陈列室等展室。
2005年12月,安徽文化名人藏馆被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16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8年,这里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其二·馆藏文韵
雨洗芸窗墨未凋,名家风骨贯云霄。
骚人笔底飞秋雨,鸿士胸中孕海潮。
凝浩气,仰高标,宝姑歌影动琼瑶。
文光一脉通天地,星斗昭昭耀楚翘。
注:芜湖籍革命文艺家王莹(1913-1974),她主演的《铁板红泪录》《自由神》等进步作品,被誉为“中华女杰”,其艺术形象与爱国精神彪炳史册。王莹的自传体小说《宝姑》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主人公“宝姑”的形象实质是作者的文学化身,承载了她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因此在文学语境中常被用来指代王莹本人。
其三·故园怀古
烟水笼洲似玉瓯,千年叠翠隐兰舟。
昔时别业留鸿迹,胜代名园映碧流。
陈令笔,李公裘,重修遗韵靓春秋。
登临漫数兴衰事,缥缈江声荡古愁。
注:烟雨墩,面积约7.2亩,西南侧有小桥与镜湖路相连。从南宋时期张氏家族修建私家别业开始,此后历经明清两朝,烟雨墩一带始终是镜湖之畔私家园林最为密集之处。清乾隆年间,芜湖知县陈圣修在烟雨墩修建张于湖祠,在其东侧重建了“归去来堂”,并把这一带荒废了的园林整修成长春园,此举让烟雨墩的整体环境更为完整。清末,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也曾在岛上修建别墅。
- 陈令:陈圣修,字岸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在芜湖任知县七年政绩斐然。陈圣修好诗文,着意兴盛地方文化,曾将陶塘一带荒废的园林,重新修整,西南起自一房山,东至洪园,合并为一,园名留春(“留春”二字取自张孝祥《蝶恋花·怀于湖》“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富有诗意。)陈圣修撰文并书写的"留春园"碑立于镜湖公园烟雨墩。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市政协大楼建设工地,运至烟雨墩存放。1999年,市文物办竖其于烟雨墩东北角。
其四·联合采风
镜水摇青接赭遐,诗翁画客聚烟葭
毫端蘸取三春韵,纸上铺开万卷花。
寻旧迹,品新茶,雅轩深处话诗葩。
吟鞭指处风光好,共举文心耀紫霞。
注:2025年4月29日上午,芜湖诗词学会(赭山组)与芜湖市图书馆在“鸠兹胜地、镜湖明珠”烟雨墩老图书馆,现安徽文化名人藏馆,以"诗心映照价值观、词韵激荡时代声"为主题,联合开展“读书月”文化采风活动,探寻江城历史脉络,传承文化自信。
活动伊始,众人跟随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步入安徽文化名人藏馆。阿英展室内,12930余册藏书、手稿及《苍茫》杂志等珍贵实物,勾勒出这位文学家、革命家的人生轨迹;王莹展室中,剧照与抗战遗物交织,重现其舞台银幕上的风华与投身救亡的热血;洪镕藏书陈列室里,14157册古籍静默陈列,其中数部明万历刻本穿越时空,尽显中华典籍的庄重与雅致。会员们屏息驻足,于泛黄书页间触摸历史温度。
芜湖诗词学会副会长赭山组负责人徐玲轩主持座谈会,副馆长王婧系统介绍了芜湖市图书馆从初创到跻身全省前列的发展历程,其丰富馆藏与未来规划勾勒出城市文化地标的成长脉络。随后,年逾八旬精神矍铄的芜湖诗词学会顾问、老馆长刘永义翻开精心准备的手写讲话稿,引证珍藏的史料,详述烟雨墩的前世今生:这座镜湖小岛自南宋“状元词人”张孝祥修建私家别业起,便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清代知县陈圣修浚湖筑阁,使其成为“烟雨隐楼台”的诗画胜境;近代文人在此筹建图书馆雏形,更使其成为文脉传承的枢纽。他特别提到,阿英曾在此整理乡邦文献,洪镕的古籍收藏为地方文化保存火种,王莹的艺术之路亦与故土紧密相连。这些名人与烟雨墩的渊源,串起芜湖文化的璀璨珍珠。
“烟雨墩的一砖一瓦、一书一物,都是中华文化的微观注脚。”安徽诗词学会副会长、芜湖诗词学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刘人人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采风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以诗词为笔续写文化自信的起点。会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藏馆中的震撼、史料里的深情融入创作,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诗词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既是对“诗心映照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更是以文化之光照亮未来的一次精神启程。
以上部分图片及有关资料由李青松、薛中德、秦本云、陈平子等同志及网络平台提供,谨此说明并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