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举
韩侯韩信,又称淮阴侯,其故里在淮阴区马头镇,与我生活的城市毗邻,早有造访的想法,因过于懈怠而一直未成行。
今年清明节上午拜祭过先人后去市区买了点东西,突然想起这未了的夙愿,于是就直奔马头镇。用了中午直至傍晚大半天的时间,先后参访了码太路上的“韩侯故里”、安澜路上的“韩信故里”、“漂母祠”等景点。
一圈下来,心生一些感慨,不妨结合行程说上一二。
马头·码头
码头还是马头,这个问题还真让人困扰。
从导航上输“淮阴码头镇”或是“淮阴马头镇”,均能跳出相同的地址。从百度上搜索,也是能跳出相同的网页。百度词条显示,2018年因乡镇合并,原“码头镇”更改为“马头镇”,但2024年2月份镇政府换届宣传的百度新闻中均使用“码头镇”。这次清明节恰逢镇上集市,很多摊位前挂有“马头大集 淮阴新农人嘉年华”的牌子。镇政府门口的标牌是“马头镇人民政府”,而公安派出所门口的匾牌上却是“码头派出所”。
据淮安政协文史网介绍,“马头”原是清口地区修筑的一种水工建筑,该技术起源于先秦时期。“马头镇”地名首见于明嘉靖年间,民国25年(1936)的《淮阴县志》中,又始现“码头乡”,1987年撤乡并镇,改为“码头镇”,这名字一直用到2018年。
综合以上信息,目前该地的行政名称应该是“马头镇”。
唉,有点绕人。
客厅·厨房
我们到马头镇已是中午12点多,有两三名游客正从码太路上的“韩侯故里”门口往外走。我们准备先吃点饭再进去,可四周一看,道路两侧多是大门紧闭的民宅,有一个百货超市的墙壁斑驳,门口也堆有杂物,很有些不景气的样子。
“请问,附近可有吃饭的地方吗?”“新街上多呢,可以从前面拐过去,穿过老街,再拐过一个大桥就是了。”
于是,我们就上了老街。老街的道路很窄,大部门地方是不能容两辆汽车会车的。两旁都是低矮的青砖灰瓦民房,很有年代感。慢慢前行中,一户特别显眼的大宅子映入眼帘,紧闭的棕红色木质镶钉大门上赫然悬挂着“韩信故里”四个金字,大门两边各有一尊灰白色的貔貅,门旁还有一块1987年淮阴市人民政府立的“韩信故里遗址”碑。
“唉,这里咋还挂一个“韩信故里”牌子呢?”
“这个才是韩信真实居住的地方,码太路上的应该是韩信少年练剑玩耍的地方。”
对过一个面点店的老板如此答道。“这景点开放吗?”
“开放,要到下午2点钟才开门呢。”“你们可以先到巷子后边看看。”
顺着他指的方向才发现遗址南侧有一个小巷子,入口处的门头上书有“马头官巷”。
从面点店买了几块饼,边吃边进了巷。
巷子里的路面是用立着的青砖和石头铺就的,不同于老街上的水泥路面,更有沧桑感。巷子不长,里边开有一个遗址的侧门,门口也竖一块“韩信故里遗址”碑。巷子尽头由有一块碑,上书“御码头”。
据碑记,明清多位帝王曾巡幸此地舍舟登陆。码头下边是一条黄河故道,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半跪在河边石阶上,就着河水在石阶上搓洗衣服,旁边一点有两个小伙子架着鱼竿钓鱼。一阵阵清风拂过,水边的垂柳枝欢快地舞动,像是在迎接访客。
半块饼下肚觉得口干,于是就转到新街喝了碗牛肉汤。
2点多钟,我们又回到了老街上,买了门票进了故居。一圈下来,并没有看到想象中韩信少年生活的一些场景,院内建筑主要就是仿造的“国士殿”“楚王宫”两座宫殿,还有“千金台”,展馆内还陈列贵州产的“千金台”酒。
带着不解,我们又到了码太路上的“韩侯故里”,门口广场上有一尊高约四五米的韩信白色塑像。这里的门票是30元一张,老街上是10元一张。检票时,我疑惑着又问了一遍:
“这里和老街上的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两个地方都挂牌子?”
“我们这里是韩信家的客厅,老街上的是他家厨房。”
检票员捂着嘴笑弯了腰答道。“老街才搞几年时间,我们这里久了,他们主要是卖千金台酒的。”
就这样,我们讪笑着进了景区。院内比较大,有100多亩的样子,水面大概占了一半,游客很稀少,主要景点有“胯下桥”“淮阴侯庙”“韩信故居”“千金亭”等等,一个展厅内还陈列着淮阴本土出品的“韩侯酒”。“韩信故居”内韩信舞剑塑像上的木剑已被折断落在地上,两旁架子上的几件木质兵器也已破损。一块约一、二十亩闲置土地旁牵强地立一块介绍韩信“屯田制”的牌子。
出门时我又问那检票大姐:
“你这里好像也有酒展示嘛,是卖的吗!”
“我们这酒是本地的啊!”大姐答非所问,还是配以赧然一笑。
唉,“韩信故里”“韩侯故里”,“千金台酒”“韩侯酒”,“千金台”“千金亭”,让人有点懵。
国士无双·夷三族
为什么一个镇上要挂两块韩信故里的牌子,幸好挂的是“故里”,要是都挂“故居”,岂不更让人费解。有不少地方为打“名人牌”,相互争立“故里”“遗址”“墓冢”,如李白的故里有两国四地之争,老子的故里有三省三地之争,但在一个小镇上出现两地之争的的情况却是绝无仅有。转念一想,或许马头镇这块地方是韩信少时生活的故里能确定,但细化到具体哪里才是他的故居却是无法确认了,以至于因为一些原因而挂了两块牌子。
这就不由的让人想起韩信最终被夷三族的悲惨结局了。现今社会对犯法的高官要“肃清流毒”,这种做法在《汉书》中也有记载。如,淮南王刘安败亡后,“上下公卿治,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两千石、豪桀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霍氏败亡后,“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可以想见,当时韩信事件在全社会引起的震动肯定是很大的,三族被杀光,资产全部没收,关系相近的人员都受到了牵连处理,有关痕迹都会尽可能抹去。当时的人们可能对提到“韩信”二字都是唯恐避之不及,还有谁会记住并保存他的故居呢。
对比韩信的高光时刻,这不免有点悲凉。当年,萧何向刘邦举荐时称他为“国士无双”。实践证明,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韩信也确实立下了“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赫赫战功。码太路上“韩信故里”的院内建有“兵仙殿”,殿正中为韩信登坛拜将时的雕像,刘邦、萧何、樊哙、周勃等雕像均肃立两侧。这种布局,足以看出后人对其军事能力的高度肯定。
《汉书》记载,韩信少时“家贫无行”,这是无法印证了,但其一味贪功甚至是带着妒忌的心态进攻齐国,导致刘邦的重要谋士郦食其被烹杀,这却是事实。从这件事再联想到他“生乃与哙(樊哙)等为伍”的讥嘲,他的结局似乎也有必然的成分。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时何曾想过当楚王,辉煌时又何曾想到最终“反为女子所诈”。而诈他的这位女子(吕后)的计谋却是出自他的人生贵人萧何。吕后在刘邦死后曾临朝听政8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生息,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在其死后,她一手扶植起来的“娘家军”却被迅速团灭,200多年后刘家子孙更是将她的牌位从刘邦庙中迁出。现如今,不知道他们三人在另一个世界见面时会聊点啥。
唉,世事沧桑!
结束语
“闺女,这次马头之行开心吗?”
“开心,老街上一块钱一个的饼好吃又便宜。”
“是的呢,要放在我们家起码两块钱,那么大,那么厚。”
“黄河故道旁的那风好凉快啊,那刚吐嫩芽的垂柳真漂亮!”
“妈妈,这风当年韩信也吹过吧?”
“当然啦,日月不变,风也不变。”
返程路上,母女俩就这样唠着。
我默默开着车,心中也在回想着这一趟的感受。应该说,地方政府对韩信故里的打造着力不多,精细化程度不够。除去“漂母祠”内的一尊汉墓是确实的存在,其它如地名标识、两个故里等等问题都让人有摸不清头脑的感觉,影响旅游体验。不过,于我们而言,这一趟确有收获的是——我们吹了韩信曾吹过的风!
2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