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文赣县》有感
王琰
拜曹放先生引荐,结识了龚文瑞先生。素未谋面的文瑞先生非常热心,不仅帮忙找到一个重要资料,还从居所上海寄给我两本他新出版的大作,一本是散文集,一本是介绍赣州的文史专著,都是我偏爱的书籍。趁清明假期,在回赣州的动车上,我开始拜读文史专著《人文赣县》。
按照现在大赣州的流行概念,出生在赣州南部的我,也可列入赣州人的范围。但我从小在县里生活,十几岁就去了外省,所以虽然我家后来迁居赣州,我对赣州城的了解也是很少的。最初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1974年我回赣州探亲,家住姚衙前,离八境公园很近,曾经去那里晨炼和游玩;那一年,还登上了当时不对外开放的郁孤台。两年后我回到赣州,就在要去瑞金报到上班的头天夜里,听见消防车长时间的鸣响。后来家人在信中告诉我,那天晚上八境台失火被烧毁了……
所以,有这样一本《人文赣县》陪伴旅途,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入了解赣州赣县的机会,自翻开就没有放下,一直读到终点站——赣州。返程路上继续读,回到厦门接着读,直到读完,受益良多。
第一印象,这是一本全面深入介绍赣州赣县历史文化的专著,具有精专的学术水准。由于之前没有读过赣南文史著作,这本书让我对赣州的历史文化和山川地理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了解。文瑞先生从《山海经》的记载,汉朝初期灌婴首立赣县起笔,以时间为脉络,记录下历朝历代到现代,赣州赣县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介绍了山川风貌和人文景致,实属难能可贵。地方政府以往不设记录历史的官员,更不用说经过毁灭性的改朝换代和频繁战乱,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保存的历史资料极为有限;加上南方温热潮湿的地理环境,发掘出来的具有文献价值的文物非常稀少。所以地方史研究条件是极端困难的。然而,作者以海底捞针的精神,除了阅读正史之外,还大量阅读了不同朝代的文人著作和笔记书信,而且深入研判了民间传说,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从而全面、准确把握住了赣县、赣州的历史脉络和重大事件, 细致地描绘了赣县赣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习俗。
第二个印象是,作者对一些流传日久、广为人知的说法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还原了事实真相。例如对“赣”字的来源,被人们说的最多的是章江贡江合流而为赣江,由此而来赣州赣县之名。作者对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赣县、赣州、赣江的 “赣”字,源于《山海经》所记载的“赣虞人”“赣巨人”和“赣水”。而章江、贡江,则是在灌婴建立赣县(公元前201年)之后四、五百年才始见其名的。
第三,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一般性介绍,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家之言。最精彩的一段是:“长期同城共治的赣州与赣县,除了郡(州、府)官衙吏员之外,城里的百姓皆属于县人,即赣县人乃这座城市的绝对主体”。围绕这个观点,作者进行了长篇的论述,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倒也是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其他还例如作者对《史记》和太史公的议论、对“豫章”地名的解释,等等等等,读来都觉得很有新意。
此外,本书写作方法,也是富有特色的。每一章的标题之下,是八句七言古诗,既简洁点明了本章要点,又对人物事件加以动情评说,而且读起来还带有章回体小说的影子,引人入胜。正文夹叙夹议,叙事清晰明快,议论则情感丰富。作者又是散文作家,文中不乏散文笔法,给这本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赋予了极强的可读性,成为上好的普及读物。尤其在介绍山川风貌和人文习俗的篇章中,作者往往用优美的笔墨详尽描绘,以热切的言辞歌颂赞美,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仅对赣州赣县的历史文化研究精深,谈论起来如数家珍,而且饱含着满满的深情的爱,令人赞叹。
我觉得,地方史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大有可为的事业。进入新世纪,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成果逐步多了起来,但是与丰饶的地方历史文化相比,显然还是不够的。曾经听说,历史学者不太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不仅因为资料缺乏,研究费力,而且即便出了成果,发表出版也不容易,更难登上国家级的平台,这直接影响到作者的职称评定等等。所以,很多地方的本地历史文化研究人员,往往都不是历史专业毕业。当然,据说这些现象正在逐步改变。
正巧,文瑞先生也好像是读化学专业的,他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赣县一所中学教化学,所幸的是,他对这方水土,不仅深入解析了它的pH值,更奉上了一颗恒久的大爱之心。
2025年4月28日
(注:王琰,厦门市社科院原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