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诗书写大块辞赋, 培白泥田作文化传人
——记我认识的贵州水西著名诗赋家、环境风水专家、一道诗艺总社副社长侯尚培先生
文/余一
(楔子)
在我初创一道诗艺社的时候,经贵州省政府的彭继峰先生引荐,认识了一个十分热心诗词艺术、尤其是辞赋创作的大家侯尚培先生,于是乎在贵州设立了多个分社以及按地域分布了黔东南、黔西北、黔中以及贵州总社等机构,有编辑的刊物达五六个公众号,是发展的最好的一个分社。2017年五月间,侯社长、杨超社长等与我在广州见面,一道迎接从欧洲回国的余烁社长,我们在广州的见面加深了彼此的印象与深厚的感情,侯社长比我年长10岁,却为人低调谦逊,身上蕴积着一股书香门第及忠厚世家的风范。今天,通过网上采访及多次沟通,感念先生的人文情怀与拳拳辞赋之心,特为文记述之。
一、书香门第,耕读传家亦润身
黔西白泥田的晨光里,总有雾霭漫过青瓦土墙。1962年,侯尚培诞生于村东头的侯氏老宅大夫第。这座三进院落虽已历经百年风雨,门楣上“大夫第”的匾额仍依稀可辨——自清代以来,侯家三代获朝廷诰封大夫,老宅正厅曾悬有御赐“学冠乡邦”的鎏金牌匾,虽在特殊年代被摘下,却在少年侯尚培心中种下了家族荣耀的种子。
祖父侯肇琼先生是最后一位私塾先生,虽已改行务农,却每日晨起必读《四书》。老宅的地窖里,藏着用桐油布包裹的《侯氏宗谱》,其中记载着先祖侯清在乾隆年间参与编纂《贵州通志》的事迹。五岁那年,祖父第一次带他进入地窖,推开厚重的木门,霉味中混着墨香,祖父指着泛黄的谱牒说:“吾家虽务农,却不可忘诗书传家之本。你看这宗谱里的赞文,皆是先祖心血。”年幼的侯尚培似懂非懂,却记住了地窖石壁上刻着的族训:“耕可养身,读能立魂”。
白泥田的夏夜,萤火虫在稻田里飞舞,祖父常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吟诵《诗经》。侯尚培趴在祖父膝头,看月光爬上老人的银髯,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诵与远处的蛙声应和。此时,祖母会从厨房里端出米糕,笑着说:“咱侯家的子孙,就算面朝黄土,也要心中有诗。”这份耕读传家的信念,如白泥田的沃土,滋养着少年的诗心。
二、守护文脉,田舍走出读书郎
特殊年代里,侯家老宅被充公,“大夫第”匾额被砸成碎片,地窖里的古籍被装上卡车运走。年仅十岁的侯尚培,眼睁睁看着祖父跪在卡车前,却只能抱住散落的书页痛哭。那夜,他在被窝里发现祖父偷偷藏起的半本《唐诗三百首》,封面已被撕去,露出“侯氏藏书”的钤印。从此,这本残书成为他的贴身宝物,白天藏在稻草堆里,夜晚借着煤油灯抄写,纸页间夹着的稻壳,后来都成了他诗中的意象。
十四岁辍学务农,侯尚培每日天未亮就下田劳作,却总要在腰间别一本《千家诗》。休息时,他坐在田埂上读“锄禾日当午”,看汗水滴进泥土,忽然懂得李绅诗中的血泪。某次暴雨突至,他躲在草垛里避雨,翻开浸透雨水的诗集,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望着远处被雨雾笼罩的山峦,突然抓起一根树枝,在泥泞的田埂上写下:“雨打禾苗诗打心,青衿虽破不沾尘”——这是他的第一首原创诗,字迹很快被雨水冲散,却在他心中刻下了不灭的诗痕。
1980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到白泥田,侯尚培翻出压在箱底的课本,在煤油灯下复习。老宅的断壁残垣间,他用破瓦当砚,树枝作笔,在废报纸上练习作文。祖父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说:“当年你曾祖父考举人,也是这般苦读。咱家的文脉,断不得啊!”
那年秋天,他以全县文科前十的成绩考入贵州财经学院,成为白泥田第一个大学生,送行时,乡亲们用红纸写了“耕读继世”的横幅,挂在老宅的残墙上。
三、宗谱辞赋,大写水西人文华章
在财经学院求学期间,侯尚培常于深夜梦回白泥田的老宅。某次整理行李,他发现母亲缝在衣角的《侯氏宗谱》残页,上面有先祖侯清的《黔西山水赞》片段:“白泥田肥,育五谷以养民;文笔峰秀,聚灵气而兴文。”这段百字小文,虽非鸿篇巨制,却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家族与地域文化的联结。他开始系统研究黔西历代文人作品,在图书馆查阅《黔南丛书》时,惊喜地发现多位侯氏先祖的诗作,其中曾祖父侯廷扬的《田居诗》“晨耕带露归,夜读伴星眠”,竟与他的成长经历惊人相似。
1995年,侯尚培创作《白泥田赋》,以家族史为脉络,铺陈黔西农耕文化与诗礼传统:“夫白泥田者,黔西之膏腴也。昔吾先祖,诰封大夫,解甲归田,建庐于此,播诗种于垄亩,植礼义于乡邻。至若春日犁耕,歌《击壤》以应节;秋宵课读,诵《关雎》而忘眠……”此赋在《贵州文史丛刊》发表后,白泥田的乡亲们自发将其刻在村口的石碑上,每当有孩童经过,便指着碑文念上几句,仿佛百年前的耕读场景重现。
四、接力传薪,世家风范传声远
作为诰封大夫后人,侯尚培始终以“文化守夜人”自许。他日夜不辍的编辑辞赋佳文达300多期,编辑海内外诗词作家诗文几万首,为推动一道诗艺社的发展,在贵州多个地方,建立微信群,发展诗友艺术家达5000人,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另外,还开展“黔西世家文化抢救工程”,走访三十余座古村落,抢救性记录濒临失传的家族诗赋、宗谱文献。在白泥田侯氏祠堂遗址,他主持重建“耕读堂”,将收集到的127件家族文献数字化,制作成互动屏供访客查阅,其中就包括先祖侯清的《修志札记》手稿影印件。
2020年,他策划“世家诗脉与当代创作”论坛,邀请全国数十位世家后人与会。会上,他展示了白泥田侯氏与一道诗艺社共同创作的《新耕读诗卷》,既有先祖的《田居诗》,也有当代农民诗人的《无人机播耕》:“银翼穿云去,金种落土来。千年耕读事,今入智能怀。”这种跨越三百年的对话,让与会者惊叹:“世家精神未死,它在新时代的诗行里重生了。”另外,还挖掘历代侯氏先贤的事迹,用诗词纪颂其事迹,在《古韵新吟》大型诗集上发表,并为侯氏宗亲大会上捐献大型图书上百册。在侯氏家谱及水西人文学的研究与挖掘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不忘族训,做好文化之守望者
如今,侯尚培的书房里,仍摆着从白泥田老宅带来的犁铧碎片,旁边是他最新的诗集《田埂上的星图》。每到清明,他必回白泥田祭祖,在先祖墓前吟诵自己的新作。2023年清明,他跪在“大夫第”遗址前,念起新作《祭祖赋》:“曾祖之砚,今作吾田;曾祖之笔,今为吾镰。耕者,耕天地之粟;读者,读文明之魂。吾辈不才,愿以诗赋为犁,耕遍九州文脉;以平仄为种,播撒四海心田……”
暮色中,白泥田的稻田翻起金浪,远处的文笔峰如笔插天。侯尚培站在田埂上,看村里的孩童追逐着萤火虫,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叮嘱:“咱家的‘大夫’,不是官位,是‘大乎天下之文’的担当。”此刻,晚风带来稻花的清香,他摸出随身的笔记本,写下新句:“百年田埂在,一脉诗魂存。莫叹青衿老,新苗正接春。”这是一个耕读世家的精神传承,更是一个时代文化自觉的生动注脚。
结语:白泥田厚,翰墨书香漫水西
从诰封大夫的荣耀到耕读传家的坚守,从白泥田的田埂到全球一道诗艺的舞台,侯尚培用一生诠释着世家精神的真谛:真正的贵族,不在于血统的显赫,而在于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传承。他如同一株生长在黔西厚土上的银杏,根系深扎农耕文明,枝叶却伸向现代文明的天空,让古老的诗赋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新的华彩。当我们在他的诗赋中读到“锄头上的月光”与“键盘上的星芒”交织,便懂得: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白泥田的稻谷一样,历经春种秋收,在岁月的沉淀中,酿成属于每个时代的精神食粮。
最后,赋诗两首《水西自有书香在——咏侯尚培先生》作结:
其一
雾锁青瓦大夫第,苔浸石阶五世庭。
地窖桐封通志骨,田塍萤照诵书声。
残经口诵油灯烬,瓦砚心耕断壁铭。
莫道青行湮草莽,文峰笔架水西横。
其二
罗盘转破奢香雾,易理梳通济火烟。
虎踞形胜藏卦象,蝉联龙脉应星躔。
断碑重读驱风煞,曲水新疏引涧玄。
谁执洛图耕白泥?半川爻象测尧天。
附:侯尚培先生编辑、著述的部分书影
(作者与侯尚培先生在广州)
…………………………
【余一·简介】
原名:金繁荣,一道诗兿社总策划、总社长、总主编;
1972年12月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索盦、寿研斋、鹤斋;网名有余一、余一先生、八全余一、蘭一娓、曲砆、及八全君、籣娓圊、八全逸客、畈溪客、拾乐园主人、箨堂、金锐、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外公金有堂公的民间书法启蒙,又受教于福建著名书法家范宗栋、鹰潭姬佐秋、古文专家徐进诸先生,业事大进。
现为深圳长青诗社奇趣诗学会常务副会长、深圳某书院副院长及研究员,深圳雅一龑文化传媒等十多家公司任文化策划及顾问、深圳荔园诗社、深圳长青诗社、上海诗词学会专家委成员、广州岭南诗社、全国仓央嘉措诗友会总策划、诗评委员、东方诗人诗社策划兼评论、中华诗艺社策划及书画顾问、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原鹰潭诗社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余江诗社理事等;
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现代长生经1200首》《避险诗词600首》《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叄辑》、《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四册》、长篇小说《虹蚀》及《中篇小说·爱如雾亦如电》等数种。
本人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七十多万字,近五年来,通过微刊平台,等网络平台及网站为海内外420多(人次)诗词家、小说、散文家、各类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论,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编辑网文、博文达890万字;
2018年6月,由余一主笔、编辑出版《健康长寿经》《平安避险宝典600首》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0年6月,与上海诗词学会黄汉江先生等执行主编《上海滩诗叶》,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认定《全球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收编诗词范围最广的单部诗集》。
2021年11月,余一主笔任常务副主编,由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中国厕所革命的实践与指导》;
2022年8月,责任编辑青年学者、国学传导师风一先生专著《致慧一百讲》约42万字;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同年责编江西作家程艮先生的《苦乐年华都是诗》、《江西古贤在广东》活得社会好评;
2023年10月,责任编辑《广东连州正河村史》;
2024年6月,与上海黄汉江教授、侯尚培等共同主编《古韵今吟》大型诗集;
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乃至国家领导人、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澳洲、北欧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本人联系QQ:26224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