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紧握现实需求、思维突破、资源整合、迭代探索这几把“金钥匙”,开启创新的大门。以下笔者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实现教育实践创新者,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立足现实需求:精准施教的基石
现实需求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例如,在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传统线下教学模式难以为继。学校立足这一现实,迅速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缺乏互动等问题,教师采用直播授课与线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直播中,教师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实时随机连线、抽查提问等吸引学生注意力;线上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围绕课程主题交流想法,模拟线下合作学习场景。这种基于现实需求的创新教学方式,保障了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学习效果。
二、突破思维定式:开辟新径的利刃
传统教育思维往往限制创新步伐。以作文教学为例,以往多是教师命题 - 学生写作 - 教师批改的模式。有教师突破这一思维定式,开展“情景式作文教学”。教师创设如“未来城市探险”“神秘古堡寻宝”等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学生根据情景设定构思故事。学生不再觉得作文是枯燥任务,而是有趣的创作体验。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让作文教学焕发生机,提升了学生写作兴趣与创造力。
三、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教育的羽翼
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与课堂。学校整合多元资源,能拓宽教育边界。如我们开展“跨学科融合艺术教育”。美术课上,学生绘制历史故事场景,为人物撰写生平简介;音乐课中,教师结合诗词创作旋律,让学生为歌曲设计单辑封面。学校还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进校,传授剪纸、刺绣、木版年画、吹糖人等技艺。学生在融合了历史、文学、音乐等多元元素的艺术教育中,不仅提升艺术素养,还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发展。
四、在迭代探索中实现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持续发展的引擎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需不断迭代探索。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起初我们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让其合作完成。但实践中发现小组内存在“搭便车”、分工不合理等问题。于是,教研组通过观察反思,调整分组策略,采用异质分组,确保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制定详细分工规则与评价机制,激励成员积极参与。经过多次迭代,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显著提升,这一过程也丰富完善了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实践创新是一场永不止步的探索。立足现实需求找准方向,突破思维定式打开思路,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手段,在迭代探索中深化理论与方法,我们就能在教育创新之路上行稳致远,培育出更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作者:杨风利(河南语文教改之星、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