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万筑就“军人之家”:一位老兵的赤子情怀
作者:李永合
当抖音上“老兵自费400万建军人之家”的视频闯入我的视线,评论区里“这才是真正的情怀”“看哭了”的留言,像重锤般叩击着我的心。为避开五一出行高峰,4月28日傍晚6点,我终于站在了绍兴柯桥区平水镇这座传闻中的“军人之家”门前。因公司事务缠身的宋建敏,特意安排73岁的老兵宋阿土接待我,巧的是,一位从上海赶来的武警退伍兵也在此等候,我们三人带着同样的期待,推开了那扇承载着万千情谊的大门。
一、推门即入:沉浸式的军旅记忆
迷彩涂装的小楼在暮色中伫立,推开“军人之家”的大门,浓郁的军旅气息裹挟着时光的厚重扑面而来。眼前,迷彩床铺如等待检阅的士兵般整齐排列,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军被,瞬间将我拉回那段摸爬滚打的军营岁月;荣誉墙上,勋章在灯光下泛着微光,泛黄的老照片里,年轻战士们眼神坚毅,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角落处陈列的退役钢盔与水壶,带着岁月的斑驳,仿佛仍回荡着战地的呐喊。
“这些布置都是老宋一点点抠细节。”宋阿土抚摸着墙上的照片,语气中满是敬佩,“他说,要让每个战友进门就像回到连队。”更令人惊喜的是,驿站还准备了65式军装。耳边又响赶几位外地赶来老兵换上军装,自发列队喊起“一二一”,嘹亮的军歌在走廊里激荡,有人偷偷抹了把脸——原来,无论离开军营多少年,那份热血与忠诚从未褪色。
二、深度探访:一砖一瓦皆深情
跟随宋阿土的脚步,我逐层探访这座承载着深情的建筑。二楼、三楼按照部队营房1:1复刻,81张床位整齐分布,足够让天南海北的战友在此相聚。每个房间的细节都令人动容:洗漱台上摆放着统一的牙具,床头配备着应急医药箱,就连房顶上刻着“若有战,召必回”的标语,都是宋建敏亲手书写。
“一楼不仅是军人之家,更是村民的家宴中心。”宋阿土介绍道。宽敞的礼堂里,20多张宴会席整齐摆放,既可供退役军人聚餐培训,也免费为村里操办红白喜事。宋建敏早在2018年就投资200万元,在自家宅基地建成第一座“军人之家” 。2023年,他又租下1300平方米的闲置礼堂改造扩建,将这里打造成如今的规模。
去年12月,宋建敏将这座闲置的三层楼房改造,二楼、三楼作为“军人特色营地”,同时还承担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看着墙上孩子们参观时绘制的手抄报,我感受到这份情怀正在悄然传承。
三、对话老兵:四百万背后的初心坚守
当晚,我通过电话联系上宋建敏。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却异常坚定:“400万不算什么,我就想让战友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个地方能喊一声‘回家了’。”
回溯过往,1963年出生的宋建敏,18岁怀揣着六块钱津贴入伍。为了学文化,他咬咬牙用五块八毛钱买下《新华字典》,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抄写三遍。退伍后,他凭借敏锐的眼光,依托家乡丰富的毛竹资源,创办了绍兴盈丰竹木制品厂。从一名普通炮兵,到成长为企业家,宋建敏用二十余年辛勤耕耘,让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这些年,他不仅建军人之家,还捐了超百万善款给困难群众,帮战友解决工作,创办工厂带动山区经济。”宋阿土在一旁补充道,“2024年8月19日,村里一户人家失火,老宋第一个冲进火场,差点被浓烟呛晕……”正因如此,柯桥区“最美退役军人”“柯桥好人”等荣誉实至名归。
四、留宿体验:在“家”中触摸滚烫的温度
夜幕降临,我和来自安徽、在宁波工作的退役军人许雷住进营房。许雷轻轻抚摸着被子,声音有些哽咽:“这叠被子的手法,和我当年班长教的一模一样。”他说起自己辗转各地打工,从未想过还能有个地方让他重温军旅时光。同行的小孙子更是兴奋不已,戴着我的军帽一遍遍敬礼,在营房里蹦蹦跳跳,直到深夜才在这份新奇与激动中沉沉睡去。
离别的清晨,我翻开留言簿,密密麻麻的字迹诉说着无尽的感动:“谢谢老班长,这里让我想起了青春”“退伍20年,终于找到了家”……阳光穿透窗户,洒在“军人之家”的牌匾上,熠熠生辉。宋建敏用400万筑起的,何止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凝聚着一位老兵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更让军人的荣光与信仰,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0 年从河南入伍,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被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在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采发各类文学和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约50多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邀通讯员。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员会员、杭州市余杭区作家协会会理事,兵之初公益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