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 --《先河》散文读后
作者 卫红春
今年四月十九日在蓝田县城关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先河》文集的发布仪式,我因故未能参加,发布仪式后每个参与文集编写的作者分发一套《先河》文集(有捐资的多套),我托高中同窗韩文谦同学代我领取,四月二十四日文谦从洪庆到西安拎着三套有十多斤重的《先河》文集在我们学校东门递到我手里时,一种感激之情在我心里升腾。这几天我抽时间把这套精美的文集走马观花的翻看了一遍,还没有完全看完,上卷粗翻了一遍,我重点看了下卷的散文,看着手中的文章,心里不觉为编委会几位学友这几年的辛苦所得的成果而赞叹。
首先看到的书的版式,精装、大开本,设计的大气、精美、耐看。“先河”这个书名起的精妙、准确,城关中学(蓝田中学)开了蓝田现代中等教育的先河,对蓝田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八十多年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他们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文集封面的色彩素雅、庄重、简洁,封面上流动的曲线预示着母校八十余年的来走过的曲折不平的艰辛历程。书的内容极为充实,上卷的五大部分是对学校全貌的全面概括,包括历任校长、学校大事记、校园文化、知名校友和尘封探秘。下卷是校友诗文书画作品集,收录了历届校友的两篇小说,46篇散文,52人的诗词,24人的书画,12人的剪纸,1幅面塑和玉雕。46篇散文可分为五类:游记、地理历史、人生感悟、记事、人物。其中游记类10篇,地理历史类11篇,人生感悟类3篇,记事类15篇,人物类7篇。
46篇散文,每一篇都是展示学友学养和风采的一个微缩胶片,每一篇都是窥探学友心灵的一面透视镜,每一篇都有其精彩的地方。开篇是胡安祥学长的“鲸鱼沟美景”,短短的一页文字让我们领略了白鹿原上这条形似鲸鱼,约30公里长的深沟似桃花源般的美景,读其文而慕其景,慕其景则思其游。王文学学长的“春日蓝川集序“,文字凝练、老道、优美,“夫山泉泻敝,散而还聚;浩月届望,缺而又圆。人生离合,盖亦若是。”开篇就不同凡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古赋的韵味。贺万春学长在他的美文“奇妙的时间”中对时间这个玄妙的概念做了哲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我们须臾不离,可要把它思考清楚,还真的不容易,把思维和认知聚焦于这些概念探究的人一定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读孙兴盛学长的“惊魂清峪河”,我不觉为孙学长在八零年为了拉回两根材枋桐,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越过涨水的清峪河,儿子被洪水冲走险些丢失性命的惊险经历而深深地捏一把汗。读过这篇文章,猜想文中的主人公定是一位为了生计可以豁出性命的乡村老农,可翻开上卷52页对他的介绍,方才知道孙学长曾是蓝田作协主席,先后出版10部长篇小说,散文集两部,长篇游记两部,文化专著两部,儿童文学1部,长篇民间文学1部,可谓著作等身。从他的”惊魂清峪河“我们方才知道他的文字乃是苦难练成的珍珠,虽然未读,一定精彩。费秉勋学长是我很早就仰慕的学问家,他的”老叟学琴“文章记录了他六十三岁开始学古琴的经历,文章中展现了费老对古琴雅音的卓见,学琴的毅力和方法,以及弹琴的逸趣,读后让人受益良多。哲民学兄的文章是”故乡河“,一方面我曾经和哲民学兄有过短暂共事的经历,另外我在”贺家堡子纪事“中也描写到这条故乡河,所以对哲民学兄这一篇文章就格外关注。哲民学兄对故乡河的描写更为细腻、精准,引经据典把这条故乡河的起源、流域沿途的文化和典故,以及对蓝田生民的影响清晰地勾画出来。
随着赵长民学长的”风景在蓝田“详实的文字,让读者跟着他文章的韵律,对蓝田的美景做了一次身临其境的游历,对故乡这片热土的山岭原川的复杂地貌,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文景观有了了解。对没有到过蓝田又想了解蓝田的读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读李绪文学长的”城隍庙巷觅城隍“让我回忆起蓝田城隍庙那个老巷子,如果我没有记错,巷子里住有县武装部,顺着一条弯曲的路就到了蔡家拐。韩栓劳学友的“辋峪古道话今昔”,对从辋川经秦岭通往南方的古道做了一番探究,资料详实、功力深厚,让我们对辋峪古道有了概要的了解。
胡瑞民学友的“自行车的故事”,通过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把我们引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勾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经历的陈年旧事的回忆。
杨力丰学友的“随忆录”是一部大篇,记录了沟游和绣岭的乡景,小人书、苞谷糁、收音机、月饼、柿子、恩娃和东街的童事。相信他笔下的小人书一定能够勾起众多学友对那个年代的回忆,我们谁不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小人书是我们小时候唯一的精神食粮。他笔下的恩娃想必我们这个年龄的蓝田人没有不知道的,那位无论冬夏晴雨,手拄拐子,肩搭布袋沿着县门街道乞讨的盲人,曾经也是那个特殊年代蓝田县门一道令人心酸的风景,恩娃如果地下有知,定会感谢力丰学友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能够记忆着这位悲惨的讨食者,并让他随着《先河》而载入史册。力丰学友笔下的东街,引起我的回忆。我幼儿园到小学五年在东小上学,东街留下了我无数脚印,东街上的门面店铺像刀子一般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张安生学友的“城墙往忆”记录了蓝田城墙的从北周二年始建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被毁的今昔变迁,引起我对城墙的回忆。我成长的贺家堡子离西城墙不到100米,在我记忆中西城墙早就残缺不全,老县委门的正门的东边就紧靠着城墙。武斗期间八八派总部设在县委,在县委门前的城墙垛子顶上就架着一挺机关枪正对着县委门前的老路。我高中毕业后经常从苍巷子穿过县门过李家巷子,到县东的城墙下面给生产队拉黄土,城墙也给我的家庭留下了痛苦的记忆,1965年腊月28我三哥在县城东给生产队拉土时被垮下的城墙土踏死,那个时间我才9岁,可当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终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五十多年来,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八我都会回忆那个难忘的日子。
杨武勋、张天正、杨武艺、杨小林、张敬梅几位学友回忆父母亲和亲人的文章都很精彩,我不觉被学友文字中浓浓亲情所打动。尤其感人的是杨小林学友的“我的母亲”,读到母亲带着她到河北雁门乞讨的悲惨经历不觉为之动容,从照片上看起来这位文弱的学友在那个年代竟然有如此不平凡的经历。在文集上文谦学友的散文是“村前一湾清河水”,文谦和我高中同班,几十年来和他是君子之交,常有信息的沟通。文谦在中学期间就显露出文学才华,他的作文经常是王向虎老师向大家宣讲的范文。我现在还记得在高中期间他给一次运动会写的自由诗前两句是:“手握着七尺标枪,脑海里在无尽地遐想。想从前,不如牛马强。……”。文谦的文字就像清河水一样有一种灵动之感,大家随着他的美文可以领略他的文学才华。均曹学友的“梅缘.柿情”,文章虽短,可梅缘柿情充满字里行间,从养梅的经历让人感悟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都密织着一个“缘分”,春花开谢,秋月圆缺,古依难全。从一个柿子的回忆,让读者看到了祖父爱孙的浓浓亲情。均曹和我同村,也是挚友,他不只文章写的好,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大家看到他精美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常常赞不绝口,我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在书法和绘画上点灯熬油下的苦功夫。
李宏斌学长的”过山车式的人生“,黄平稳学长的”登华山观奇险“,王晓兰学友的”一床棉花被“这几篇文章过去读过,这次重读仍然感到韵味无穷。还有多位学友的美文我还没有顾上细读,后面抽时间定会拜读,想必和已阅文章同样精彩。
作者简介:
卫红春,笔名蓝弘,蓝田县蓝关镇西关村人。1956年出生于蓝田县草坪乡寺沟村,中学就读于蓝田县城关中学,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航天部七七一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1994年调入西安石油学院,教授。有少量短文在报刊发表,著有散文集《闲思录》。
编者按:
《先河》文集:一部镌刻时光的精神史诗
《先河》文集的问世,不仅是一部校友作品的集结,更是一部承载蓝田教育记忆、人文精神与时代变迁的厚重史诗。卫红春教授的读后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揭开了这部文集的层层面纱,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一、匠心编纂,致敬教育先河
从精装大开本的装帧设计,到“先河”这一画龙点睛的命名,编委会的用心可见一斑。文集以城关中学为原点,溯源蓝田现代教育的根系,通过历任校长、校园文化、校友风采等板块,构建了一幅立体的历史长卷。封面流动的曲线,恰似母校八十余载风雨兼程的隐喻,而内容的丰赡——从尘封史料到诗文书画,无不彰显着“先河”之魂:传承与开拓。
二、散文如镜,照见众生百态
下卷46篇散文,堪称一场精神的盛宴。胡安祥笔下的鲸鱼沟如桃源幻境,王文学的古赋体序言凝练如金,孙兴盛“惊魂清峪河”以生死瞬间折射生命的坚韧,费秉勋“老叟学琴”则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终身修行……每一篇都是作者灵魂的切片,或记录乡土风物,或抒写人生况味,或钩沉历史脉络。尤其杨力丰的“随忆录”,以小人书、恩娃、东街等意象唤醒集体记忆,让苦难与温情在时光中重逢。这些文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叙事。
三、苦难与荣光:文字背后的生命重量
卫教授特别提及的“惊魂清峪河”“我的母亲”等篇章,揭示了文集最动人的底色——苦难中淬炼出的光芒。孙兴盛从险境中走出的作家之路,杨小林笔下母亲乞讨的辛酸,乃至城墙坍塌带来的家族创伤,无不让人唏嘘。这些故事超越了个人际遇,成为蓝田人乃至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缩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文化的力量如何成为救赎的灯塔。
四、同窗之谊,文脉相承
文中对韩文谦、均曹等学友的感念,折射出《先河》另一重意义: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散落四方的游子。同窗代领文集的温情,君子之交的惺惺相惜,以及文字中对故乡共同的眷恋,让文集超越了单纯的文献价值,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这种以文会友、以情传薪的纽带,正是“先河”精神的当代延续。
结语:真意何在?
“此中有真意”,恰是《先河》最深刻的注脚。它的真意,在于对教育根基的敬畏,对苦难历史的铭记,对文化薪火的坚守。卫红春教授的读后感,不仅是对文集的礼赞,更是一次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愿这部文集如清峪河水,流淌不息,滋养后来者;愿蓝田学子以笔为舟,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书写“先河”的新篇。
—— 致敬《先河》,致敬所有以文字雕刻时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