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申仲民,蒲城县洛滨镇蔡邓村蒙坡人,生于1959年1月,自幼腿部有残疾。初中毕业后,在村小学任教,后上教师进校转为公办教师。60多年的人生历程备受坎坷,43年的教书生涯志强不息。2010年8月调入蒲城县电教中心工作,2018年12月退休。求知若渴,见贤思齐,喜爱文学与写作。
暖透生命的爱与光
我将永远珍藏于心
2019年4月30日清晨六点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我突发脑溢血。刹那间,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冷汗浸透衣衫,恶心与呕吐感也随之而至。那一刻,强烈的不安涌上心头,仿佛死神步步紧逼。
妻子和儿子急忙拨打“120”,急救车将我火速送往蒲城县人民医院急救室。当时四肢已失去了控制力,但意识还算清醒。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医生向妻儿提及“10毫升”,心中猛地一震,脱口而出:“是脑溢血?”妻子轻声说道:“别担心,安心休息。”随后,我被转至县医院住院部14层神外科接受治疗。
住院的日子里,我被满满的爱与关怀包围着。妻子、儿子,还有姐姐、哥哥、妹妹,他们日夜轮流守候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着我的饮食起居。他们精心为我喂饭喝水、协助打针吃药、仔细擦洗身体、不嫌弃脏与累,端屎倒尿……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亲戚、同事、同学、朋友、学生,还有邻居们,纷纷通过电话送上问候,许多人更是亲自前来探望。儿子的同事送来一大束鲜花,寄托美好祝福;蒲城县学生资助中心的万小强和王云芳送来500元;好兄弟齐东山兄弟更是慷慨解囊,资助我1万元......,这种血浓于水的友情弥足珍贵,令人感动的情景与细节枚不胜举。这些亲情友情,我始终铭记于心。
年逾古稀、目不识丁的岳母,满心牵挂,徒步两公里路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我的病房,她的身影让我深深感动。主治医师连建中,凭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精心制定治疗方案,让我转危为安,病情迅速好转。25天后,我基本痊愈出院,重获新生。
出院后的六年时光里,温暖与爱意从未缺席。每天清晨,妻子总是提前准备好毛巾,温柔地为我洗脸擦身;姐姐和妹妹经常抽空来家里,悉心地为我洗头洗脚;大儿媳妇丹丹细心地按时为我购置药品、血压仪和血糖仪,伺候照料不曾间断;小儿媳妇李阳即便远在他乡,也时刻牵挂着我,时常回来带上各种药品和营养品。
老家的村邻和好友,或是登门探望,或是通过电话、视频关心我的近况;县城的邻居们也都深知我行动不便,常常主动来家里陪伴我,陪我聊天解闷,鼓励我勇敢面对生活。年过八旬的沈叔和连叔,他们的关怀更是让我感动不已。出院后,朋友李百峰坚持为我按摩一个多月,帮我恢复身体机能。经常有想不到的故友新朋,就登门看望。几个好朋友好邻居为了给我开心,来家里陪伴我抹花牌。正是这些无尽的关爱,给予了我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2020年和2022年的炎炎夏日,二姐热情地邀请我去乡下她家里小住三个多月。在此期间,姐姐和姐夫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将我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每天晚上,姐姐都会为我擦身洗脚;一日三餐,变着花样为我做可口的饭菜;就连我上厕所时,姐姐也在一旁小心搀扶,生怕我不小心摔倒。
我自幼腿部残疾,生病后更是雪上加霜,什么也做不了,却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去回忆过往、思索人生。我深知,是身边向亲人和友人的关爱,才让我获得了重生。亲人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朋友的爱,似冬日暖阳,温暖人心。亲情、友情、夫妻情,每一种情感都重如泰山,让我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感受到了世间最珍贵的美好。
对于这么多人给予我的大恩大德和大爱,我无以回报。我想,即使身体残疾已成定局,但力求自己精神上不能有残疾,要让精神世界丰盈充实,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益别人和社会。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多做好事,多帮助他人,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大家的关爱,让余生过得问心无愧。
感恩我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位善良的人,是你们的爱,令我在逆境中找到了自尊自强。是你们的爱,让我在绝境中看到希望;我庆幸能够重获新生,在有生之年,我定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将这份深重的爱铭刻在记忆中,并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人间有爱,便是永恒的春天。那些暖透生命的爱与光,早已在心底酿成蜜、长成树——是妻子清晨毛巾的温度,是姐姐夜灯下的身影,是老友掌心的力道,是陌生人递来的温热目光。余生很长,我会把这份爱折成纸船,放进每一个需要温暖的港湾,让光与光相逢,爱与爱共振,直到岁月尽头,仍有暖流在血管里轻轻唱:谢谢你,来过我的生命!
2025年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