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屠呦呦《泉城晨话》第410期
杨延斌
明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期《泉城晨话》,想选一位很特别的劳动者,我就想到了屠呦呦。她是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现在猛然想到已经95岁的屠呦呦,源于今年1月,BBC(英国广播公司)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票选活动。屠呦呦与艾伦·图灵、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一起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屠呦呦的名字,能与居里夫人相提并论,连对中国不算友好的英国人,都能慷慨地褒奖我国科学家,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感觉到脸上有光。
屠呦呦今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却不感觉光彩,倒觉得蒙羞。我觉得最应该感到羞愧的,是那些掌管中国两院院士评选话语权的人。
让我耿耿于怀的是,这些年来,我没从青少年嘴里听到过屠呦呦的名字。她仿佛很快就被社会遗忘了。这说明,屠呦呦这个伟大名字,还游离在校园之外。真是可恼,可惜,可悲呀!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 。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我认为,屠呦呦作为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共和国应该把她的伟大名字,通过教科书,镶嵌在子孙后代的脑海里。
重发2017年11月14日的文章,仍有现实意义
屠呦呦为什么不敢笑
这些年来,社会上虽然很少提及屠呦呦的名字,可我心里就是放不下这位令人崇敬的老人。也可以说是耿耿于怀。
2015年10月5日,中国人迎来一个惊天大喜:作为中国在世界上唯一原创的新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做出这个举世瞩目贡献的是年已85(现年95)岁高龄的中国医药科学家屠呦呦。
这个伟大的老人,从39岁就专注于一项科学研究。终于在46年后斩获这个世界最顶级奖项。且这个获奖的青蒿素,已经在世界救治了几百万人的命。现在正在救着、以后还将救治更多人的命。
在中国,这是比卫星上天还要震撼人心的大喜!为此,当时的北京大学首先发出消息:“恭喜校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北大用54个字,把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性,说得透透彻彻。亦是屠呦呦本人之喜,又是北大和北大校友之喜,是中国科学家之喜,中国人之喜,世界华人之喜!
当年的12月10日,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捧回奖杯。
我当时和现在都感到,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谁都可以欢喜,唯独屠呦呦不能尽情表露自己的喜悦。
看看老人家当晚对登门道贺的有关领导表述的获奖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至始至终,屠呦呦没能提及自己发现青蒿素是关键。可以想象一下,几十年专注于一项研究,于85岁高龄突然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老人家不会表现出悲喜交加吗?
但屠呦呦真是个精明的老人,她肯定想到已经有人准备好了脏水,所以她要把惊喜深埋在心底,尽可能把光环往科研群体事业上推。
因为她知道,相比于那些占着茅坑的院士们,自己是“三无”科学家。不知道会有多少个装满龌龊子弹的枪口瞄准了自己。
远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时,默默无闻到81岁的屠呦呦,就万般小心地躲避着明枪略箭:-她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尽管屠呦呦表现得如此襟怀坦荡,但诺贝尔委员会的评奖,仍然侧重于科学家个人的最先发提 而青蒿素所以能出世,并救了几百万人的命,是源于屠呦呦受1700多年前葛洪的“青蒿一握,水中一渍,绞取汁服”的启发,用乙醚冷浸法改变对青蒿的提取方法,并获成功。
关键是在这之前,青蒿在1000多种备选草药中,并不被看好。哪怕是后来有一万人对研究青蒿出过力,也是源于1972年屠呦呦在全国工作会议上,报告了研究成果之后,全国才明确了科研主攻目标。
在对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一直到取得能救命的成果,屠呦呦是发现者、实践者、指路人、领航者。
好在中外科学界也不乏公正、公平、正义之士。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之前,北京科学院前院长就高度首肯了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她的研究小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虐作用。”
何为关键?就是屠呦呦在上千种祖传草药中,首先对“青蒿一握,水中一渍,绞取汁服”有了灵犀,在浩繁的草丛中抓住了青蒿。也就是说,屠呦呦如在大海中捞到了针。
至于别人以后用这根“针”做了什么,也不能说"针"是他们捞到的。而世界大奖所侧重奖励的,就是在大海里捞到“针”的人。
大概屠呦呦太了解中国科学界了,所以老人家对获得诺贝尔奖之事的表态谨小慎微。
即便如此,有些人还是把裤裆里的污物泼向药学家屠呦呦。什么“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夸大了自己”“屠呦呦这个人真是非常不得人心(却说不出咋不得人心)”“她的性格太差,做的很多事情也非常霸道无理(大概就是屠呦呦太执拗自信)。”
看看屠呦呦这些所谓的缺点,无影无踪、没棱没角、不着边际、四六不靠,似乎放在谁的身上都可以。幸好那些“三有”头衔的两院院士们,没明目张胆拿屠呦呦的“三无”科学家说事儿!
自从开始重学历讲文凭,各种文凭就如孙悟空的72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聪明才智也开始凸显。真是职级越高、本领越强。别看做官前的学历平平,一旦当上几年大官,可以同期斩获几所名校的在职研究生、学士、硕士乃至博士。
有的人当了几年官,就神助般地成为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些年,在有的名校开设的高级干部研究生班中,一年只集中上课一周,几年下来,研究生文凭就到手了。当然,学校会狠收一大笔买路钱。难怪我们的大学文凭到国外人家不承认呢!
没有受过高级文科教育,没进过大学校门,不仅仅是“三无”的莫言,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无”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两个诺贝尔奖,像不像两出幽默讽刺轻喜剧?
借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向特殊的脑力劳动者、伟大的药学家屠呦呦致敬!
2025年4月30日于济南

作者简介:杨延斌,笔名水务。《都市头条·济南头条》首位特约专栏作家。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