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现居杭州市。

他就像一片桑叶——
读余银川老师的《贤明夜话》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我和作者余银川老师,素昧平生,自从妹妹参加富阳文化活动,给我带回《贤明夜话》,抽空拜读几篇,一看就一发不可收的,越读越吸引人,直到完全产生共鸣、共振、共情。
我于1976年下乡,当过近两年的代课老师,书中提及的喜怒哀乐,触发我美好而又艰辛的回忆。
高中毕业后的1976年,那是一段镌刻在生命里难以忘怀的岁月。初到乡下,望着那广袤却又略显荒芜的土地,心中既有对未知生活的忐忑,又怀揣着几分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儿的豪情。当时,乡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我有幸成为农村中学的代课老师。《贤明夜话》中提及的喜怒哀乐,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那些美好而又艰辛的回忆闸门。
记得刚进那简陋的由庙宇改建的学校,走上初一班的讲台教数学时,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满心的紧张一下子就化为了要教好他们的决心。那时候,教室的墙壁斑驳,桌椅也是破旧不堪,可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我每天除了备课,批改作业,尚需自己出考卷、自己刻蜡纸、自己油印考卷,但忙得很开心;课余和同学们一起打乒乓球,虽然是室外操场水泥板,还缺了角,红砖当网,可依然给我留下美好回忆。
我虽然没像余老师那样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取得骄人的成就。我代课时间不到两年,那时寒暑假还得回生产队劳动。恢复高考后,我离开农村告别讲坛,但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是我的价值基点。在学校,我有时感冒发烧,全身无力,但看到四五十位同学齐刷刷坐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望着老师,那一刻瞬间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顿时精神振奋,忘记了病痛。
教学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在课堂上搞些小动作,让我又好气又好笑。我也曾因为个别学生成绩一直提不上去而着急上火,私下里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给他们额外辅导功课。当然,更多的是那些让人暖心的时刻,当看到孩子们因为弄懂了一个难题而露出笑容,或者在作文里写下对我的感激与喜爱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当年初一数学要全年级统考,得知我们班取得第一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油然而生。
清楚记得,一天一位学习成绩不错的男生羞怯地对我说:“鲁老师我家里发生变故,明天开始不能来上学了,要帮家里干活。”那一瞬间,我惊呆了,那不是根据柔石作品改编的《早春二月》电影里的情节吗?那是旧社会的现象啊,怎么能发生在已经是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农村?那天我难受许久,寻思着都已经粉碎四人帮了,郭沫若的文章《科学春天已经来了》都发表在文汇报上,拨乱反正后的祖国,开始重视教育重视读书了。于是我连夜踏着崎岖山路,摸黑找到同学家,劝他妈妈继续让他上学,如果学费有困难,我可以承担。他妈妈看看一位比自己儿子大不了几岁的老师,苦口婆心赶来家里,全都是为孩子的将来,最终被感动了,决定让孩子继续读书。回来的路上,心情和去时大不一样,尽管山道弯弯,没有路灯,但我心里非常亮堂!那一天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如今四十多年过去,我们依然保持联系,亲如家人。
余银川老师比我小的多,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1981年被遴选进入新登中学读初三,直至高二毕业参加高考,录取于嘉兴师范学院,在湖州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回新登中学当老师。《贤明夜话》基本上是他一生的成长记录,从事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和自己所感所悟,读来亲切感人,非常的真实,很接地气。这里有孩提时的顽皮,读书时的发奋,高考的拼搏,大学的磨练,当老师的快乐,恋爱受挫的困顿(初恋的父母嫌余老师穷书生而痛别),调离新登中学去乡下贤明中学的落寞和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徘徊,愤懑,最终的坚守。但凡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受住下海经商潮冲击,在教坛孤岛上耕耘的,大都是心气很高,心灵高贵之人。
在此,我仍然要借用李商隐诗句来形容老师们的无私,尽管李商隐当初是用它来表达情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余老师就是一片桑叶,毫无保留喂着一茬又一茬的春蚕—祖国的未来。“三尺讲坛存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就是教师人生的最恰如其分的诠释。
《贤明夜话》没有假大空调子,没有口号式的说教,有的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都是作者每天笔耕的日记。作者为辍学学生难受,为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高兴,为有建树学生自豪,读完全书,一位甘于淡泊,乐于奉献,勤于思考的老师跃然纸上。尽管没有见过他,但我心里已经被他爱上教育事业,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热心于讲坛的精神所折服、所敬佩、所崇拜。《贤明夜化》中那段“人的一生,能自己培养一群人,并伴随你一路前行,能文能武能圣贤,可家可国可天下,亦复何求!”的表述,更是让我窥探到作者生命的精神真谛,体味到作者一颗赤诚的心,并被深深地震撼与感动。此刻,心里涌起了阵阵悸动,很想认识一下余银川老师,相信能从他的三观里,境界中让灵魂得到净化,去汲取更多关于教育、关于人生的智慧与力量,让自己过往那些珍贵的教学记忆,能在与他思想的碰撞中绽放光芒。
鲁建才于和家园 2024.12.27

教师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4月30日
